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4篇
综合类   13篇
肿瘤学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51.
前瞻分析肺癌的MRI信号结构,建立磁共振信号模式。材料和方法:以肺癌病灶为中心横断面T1、T2加权成像。分析肿块内部结构,包括有无坏死、空洞、出血及信号结构特点等。并以肿块相邻层面之椎体信号作参照,将肿块信号分成高、中、低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根据肿块在多回波序列上的变化趋势,描绘模拟肺癌肿块的信号曲线。全部(95例)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鳞癌43例、腺癌36例、未分化癌10例、鳞腺混合癌4例、肺泡细胞癌2例。结果:T2WI上肿瘤实体内点簇状高信号区可鉴别腺癌与鳞癌;T1WI及T2WI长回波第三、四回波对肺癌组织类型的鉴别有帮助;鳞癌在多回波序列上表现为先升后降的(A类)信号模式,腺癌及其他类肺癌在T2WI上多为较持续的高信号状态(B类)曲线。结论:通过分析信号结构及其变化模式,可大体区分几种主要的肺癌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52.
自发性气胸的CT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自发性气胸的CT检查技术及其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白发性气胸患者的常规CT和HRCT表现,并与胸腔镜下或开胸术的记录对照。结果两肺弥漫性肺气肿4例,局灶性肺大泡36例,其中5例仅见单侧肺大泡。CT显示肺大泡位于肺尖,沿周边胸膜下分布,成簇;无气胸侧肺大泡呈较规则的圆形气腔,气胸侧肺大泡不典型。所有HRCT。均清楚显示病变,优于常规CT。结论CT尤其HRCT有助于自发性气胸的病变显示和分类,可对手术处理有帮助,但气胸侧肺大泡常显示不典型。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MSCT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中央型肺癌经MarconiMx8000机型扫描,全部病例均行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重建。结果:65例中央型肺癌MSCT横断面显示支气管截断、管腔狭窄和充盈缺损,管壁增厚,通过VE重建主要出管状的局限性环形或狭窄及突然截断,对23例中央型肺癌纤维支气管镜表现出气管阻塞、狭窄,僵硬和乳头状或菜花状占位病灶,VE大都为胸腔内占位与支气管闭塞。结论:虚拟内窥镜可显示中央型肺癌中气管,支气管狭窄,闭塞,直观评价病灶的具体形态,部位和大小,并多可有信息补充,对辅助定位及定性有一定价值,但对细微病变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54.
多层面CT仿真内镜对中央气道良性病变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VE)在中央气道良性病变评价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9例中央气道良性病变,包括解剖性异常5例(气管性支气管2例、气管憩室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食管气管瘘1例),炎症性病变1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9例、复发性多软骨炎3例、慢性炎症瘢痕2例)和其他10例(外伤性气管支气管撕裂2例、支气管腔内血凝块1例、支气管腔内痰栓5例、血管压迫2例)。痰液经CT复查或纤维支气管镜证实,其余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Fibrobronchoscope,FOB)及活检证实。采用多层面CT机,准直2.5mm或5mm,p=1.25或1.75,重建间隔1.6mm或2mm,容积性VE观察。结果:解剖性异常和痰液栓VE明确诊断(12/12),显示详细;其他气道良性疾病能一定程度上显示补充信息,对有辅助定位及判断良性狭窄的程度或范围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FOB有较好的一致性(22/24)。结论:VE能充分显示良性病变,对横断面起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解剖性异常和多数痰液栓能明确诊断,可免除FOB或重复检查。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相互关系 ,以便设计简便的扫描程序研究肺腺癌血管生成。方法 :2 9例孤立性肺腺癌 (直径≤ 4cm)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记录孤立性肺腺癌的定量参数 (强化值、肺腺癌 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量和平均通过时间 )。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主动脉强化值与孤立性肺结节的参数及各参数间的关系 ,并经逐步回归建立参数间的回归方程。结果 :肺腺癌强化值 (PHBA)为(36 .86± 1 3 .0 6)HU ,与动脉强化值 (PHA)呈正相关 (r =0 .586 ,P =0 .0 0 1 ) ,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 (BA to Aratio)为1 5 .58± 4 .52及灌注值 (PBA)为 (32 .2 7± 1 1 .75)ml/ (min·1 0 0g)与动脉强化值无显著相关 (r=0 .0 0 0 1 ,P >0 .0 5 ;r=0 .0 86 ,P >0 .0 5) ,肺腺癌灌注值与强化值及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437,P <0 .0 5 ;r=0 .468,P <0 .0 5) ,肺腺癌强化值与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80 1 ,P <0 .0 0 1 ) ,平均通过时间 (1 7.2 7± 4 .60 )s,PBA=1 3 .2 93 +1 .2 1 8·BA to Aratio ,BA to Aratio=5 .371 +0 .2 77·PHBA。结论 :可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表示肺腺癌灌注值、强化值及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的线性关系 ,  相似文献   
56.
周围型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相互关系。方法  3 3例周围型肺癌 (直径≤ 4cm)患者 ,行多排螺旋CT(MSCT)动态增强 (以 4ml s的速度注入造影剂 90ml)。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 ,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及平均通过时间。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主动脉强化值与孤立性肺结节的参数及各参数间的关系 ,并建立参数间的回归方程。结果 周围型肺癌强化值 (PHLC,3 7.61HU± 13 .17HU)与主动脉强化值呈正相关 (PHA,r =0 .558,Ρ =0 .0 0 1<0 .0 5)。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 (LC -to -Aratio,15.2 4± 4.47)及灌注值 (PLC,3 2 .12ml min 10 0g± 11.0 6)与动脉强化值无显著相关 (r=0 .10 3 ,Ρ= 0 .567>0 .0 5;r =0 .0 48,Ρ =0 .792 >0 .0 5)。肺癌灌注值与强化值及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40 9,Ρ =0 .0 18<0 .0 5;r =0 .456,Ρ =0 .0 0 8<0 .0 5)。肺癌强化值与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753 ,Ρ <0 .0 0 1)。PLC=14 .93 1 1.12 8×LC -to -Aratio。LC -to-Aratio=5.615 0 .2 56×PHLC。结论 可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表示周围型肺癌灌注值、强化值及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的线性关系 ,设计简便的扫描程序研究周围型肺癌血管生成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37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MRI动态增强参数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增强后1~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6)与肺腺癌MVD的相关性,并比较VEGF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病例其MRI动态增强参数的差异。结果37例肺腺癌的MVD为68.31±19.84。MRI动态增强参数PH、SS、Emax、E1~6与肺腺癌的MVD呈正相关(P<0.001),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27,P<0.001)。26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MVD为79.47±21.35,11例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其MVD为43.16±17.85,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I动态增强所有参数均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P<0.001)。结论肺腺癌MR动态增强参数与MVD呈正相关,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动态增强参数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  相似文献   
58.
孤立性肺结节MR动态增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孤立性肺结节行MR动态增强,绘制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灶的强化峰值(PH)、强化斜率(F)、最大强化率(Emax)及1、2、3、4、5、6 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E2、E3、E4、E5、E6)。结果: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PH、SS、Emax、E1~E6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均强化明显,但二者之间的PH、SS、Emax、E1~E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动态增强能反映病灶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及良性结节CT增强与微血管结构 (包括微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基底膜 )的关系 ,探讨肺内孤立结节 (SPN)CT强化的基础。方法 应用MarconiMX 80 0 0或SiemensPlusS螺旋CT机对 3cm以下的 3 8例肺癌、5例错构瘤、10例活动性炎性结节进行动态增强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以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微血管和微血管基底膜 ,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肺癌的CT强化值明显高于错构瘤 [( 4 9.0 5± 16.0 8)HUvs ( 8.98± 4.5 6)HU ,t =7.48,P <0 .0 5 ) ] ,与活动性炎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 [( 4 9.0 5± 16.0 8)HUvs ( 4 9.5 9± 2 1.3 0 )HU ,t =0 .76,P >0 .0 5 ) ] ;活动性炎性结节与错构瘤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t=8.3 5 ,P <0 .0 5 )。活动性炎性结节时间密度曲线的上升快且略高于肺癌 ,两者达到峰值后交叉形成一平台 ;错构瘤仅有轻微上升 ,曲线平直。周围型肺癌MVD为 48.45± 10 .0 9,活动性炎性结节49.60± 19.9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t=-0 .2 6,P =0 .799) ,但均明显高于错构瘤 ( 8.70± 7.3 0 ) (t =11.64 ,P<0 .0 0 1;t=6.0 9,P <0 .0 0 1)。结节CT强化值与MVD呈正相关 (r =0 .80 5 1,P <0 .0 0 1)。以强化值 3 0HU为界将 5 3例结节分成两组 ,两组基底膜完整性无显著性差异 ( χ2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方法 57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患者,经屏气训练后,在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以4m1/s的速度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90m1,动态扫描选择肺结节最大层面进行。其中29例于第15~45s、75~105s时,每间隔1s扫描一次(程序1);28例于第11~41s、71—101s时,每间隔1s扫描一次(程序2);两组患者均于2~9min时每间隔30s扫描一次。病灶直径为3~4cm时,扫描层厚5mm;病灶直径≤3cm时,扫描层厚2.5mm,以常规算法重建图像。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所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O.516,P=O.609,P=O.356,P=O.693)。程序1只测得部分患者(22/29)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程序2得到了全部患者(28/28)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结论 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是定量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无创性技术,具有研究肺癌血管生成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