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巨大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外科的治疗难点,目前仍无巨大肩袖损伤的通用定义,与欧洲将损伤涉及2个以上肌腱划分为巨大肩袖损伤不同,北美地区将巨大肩袖损伤定义为撕裂的直径大于5 cm.需要指出的是,巨大损伤与不可修复的肩袖损伤不是等同的概念:不可修复的肩袖损伤是指在清除无血管组织后,把上臂置于体侧内收位时,肌腱组织的质量很差,以至于不能行初期的直接肌腱-骨修复.国际上已出现利用多种组织移植来治疗大或巨大肩袖损伤的尝试,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张海龙朱以明鲁谊李奉龙姜春岩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12):1000-100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对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盂肱关节下韧带自肱骨附着点的撕脱(humeral avulsion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HAG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9例,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Elbow Surgeons’score,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和Rowe评分以及是否存在术后再脱位或残存恐惧试验阳性来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我院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中HAGL损伤的发病率为0.8%。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术前患肢主动前屈146.1±43.3°,体侧外旋53.9±8.6°,内旋达到T12(T7~LS);肩关节ASES评分76.8±21.9,Constant-Murley评分81.2±15.8,Rowe评分39.4±6.3。末次随访时,无患者出现肩关节复发脱位,恐惧试验皆为阴性;肩关节主动前屈163.2±13.2°,体侧外旋58.9±3.3°,内旋达T12(T7~L3),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8,P=0.157,P=0.180);ASES评分91.4±7.4,Constant-Murley评分91.6±7.5,Rowe评分94.4±8.1,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HAGL损伤是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中较为罕见的损伤类型。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肩关节疼痛是骨科的常见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和诊断模糊,以及治疗效果差等原因,其诊治一直是骨科领域中的难点之一。通过近30年的发展,在北美地区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都已形成了成熟的肩关节外科专业,其诊疗观念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采用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8例因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行分期反肩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58.5±6.4)岁(52~72岁)。8例患者中,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6例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钢板周围感染伴肱骨头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手术时翻修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nstant评分(Constant score)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8.0)个月(12~3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前屈上举为100°(60°,140°) vs. 25°(0°,90°),P=0.011;体侧外旋为15°(0°,50°) vs. 5°(0°,20°),P=0.048;内旋为第4腰椎体水平(臀部,第12胸椎体)vs. 臀部水平(臀部,第3腰椎体),P=0.041。3项评分也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onstant评分为53.5(32,74) vs. 29.0(10,57),P=0.012;UCLA评分为20.5(9,26) vs. 9.5(5,15),P=0.012;VAS疼痛评分为1.5(0,5) vs. 5.0(0,8),P=0.018。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复发疗效显著,术后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明显脂肪浸润和萎缩变性的巨大肩袖损伤手术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肩袖损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n=30):早期修复组(损伤后1周后行手术修复)和晚期修复组(4周后修复).术后2、4、8周HE染色观察腱-骨愈合情况,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计算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面积比;测量并比较术侧与健侧冈上肌的最大负荷百分比.临床上随访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的无明显脂肪浸润和萎缩变性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51例,按手术修复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组18例(6周内手术)、亚急性组17例(6周至3个月内手术)和慢性组16例(超过3个月手术).关节镜下双排重建修复损伤肩袖.记录并比较各组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简单(SST)评分. 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修复术后2、4、8周时,早期修复组与晚期修复组间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修复组的结果2周与4、8周之间以及晚期修复组2、4周与8周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均顺利愈合,无发生并发症.术后ROM、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SST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在术后末次随访时ROM、功能评分以及疼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巨大肩袖损伤发生脂肪浸润和萎缩变性之前,不同时点修复在动物实验的组织学、力学及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采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45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30例;平均年龄(64.9±10.6)岁(45~85岁);损伤侧别:左侧14例,右侧3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0.2±4.8) d。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脱位4例,四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脱位22例,四部分外展嵌插4例,头劈裂10例。45例患者均使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其中肱骨头置换39例,全肩关节置换6例。结果:4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7±8.1)个月(12~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为130.4°±36.5°,外旋平均为37.6°±16.6°,内旋平均为第3腰椎椎体水平(±3个椎体);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5±1.2)分(0~4分),ASES评分平均为(81.4±13.9)分(43~100分),Constant Murley评分平均为(81.6±13.6)分(52~100分),UCLA评分平均为(28.5±5.1)分(16~35分)。患者满意度为95.6%。患者术后拍摄手外旋肩关节正位、侧位和腋位X线片复查,42例患者大结节获得解剖愈合,3例出现大结节不愈合,2例出现肱骨头上移,无感染、假体松动、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骨小梁金属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术后大结节骨块愈合率为93.3%。 相似文献
18.
肩袖修复术后非甾体类消炎药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布洛芬、塞来昔布及氟吡洛芬对肩袖修复术后的止痛效果、安全性以及对肩袖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选择肩袖修复术患者63例.患者术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氟比洛芬、布洛芬及塞来昔布组,每组21例,治疗5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观察不良反应并进行组间对比.术后1年进行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内旋活动范围,与术前进行对比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3组患者术后疼痛逐步缓解,术后第4天开始氟吡洛芬酯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另两组(第4天静止相P =0.03,活动相P=0.04;第5天静止相与活动相均P=0.0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布洛芬33.3%,塞来昔布14.3%,氟吡洛芬酯9.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VAS平均7.2,肩关节简单评分(SST)为6.5,评估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为67.6,加州大学洛杉矶评分(UCLA)为17;前屈上举132.6°,外旋37.7°,内旋达L1水平;术后1年时VAS在布洛芬、塞来昔布及氟吡洛芬酯组依次为2.0、2.1、1.9;SST分别为9.2、8.5、10.5;Constant分别为82.7,91.2,90.5;UCLA分别为29.9、33.2、30.3;前屈上举3组分别为151.2°、150.0°、160.3°,外旋依次为49.2°、50.7°、56.7°;内旋分别为T12、T12及T8水平.疼痛、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甾体类消炎药可应用于肩袖修复术后早期的疼痛控制,不影响肩袖肌腱的愈合;氟吡洛芬酯的效果优于布洛芬和塞来昔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家兔肩关节囊打褶缝合的实验动物模型,探讨此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初步的关节囊组织学研究. 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对其进行切开下肩关节后关节囊打褶缝合术.分别于术后1 d、3 d、1周、2周、4周、6周各处死3只白兔,观察术后伤口感染、打褶失败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对术后肩关节囊标本进行切片及HE染色,观察家兔正常肩关节囊的组织结构及打褶术后早期关节囊的组织病理变化;对比家兔与人的肩关节囊组织结构. 结果家兔肩关节囊打褶缝合的手术入路相关解剖位置比较恒定,手术操作过程可重复性高.术后无伤口感染发生,有1只(术后3 d)打褶失败,发生率为5.6%.无非预计性死亡发生.家兔肩关节囊的组织结构与人相似,可分为滑膜层、滑膜下层及纤维层.家兔关节囊打褶术后最早于术后第1天即可见到炎症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等病理变化. 结论论证了应用家兔制备肩关节囊打褶缝合模型的研究可行性,家兔具有与人相似的肩关节囊组织结构,打褶术后最早于术后第1天即可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兔肱骨近端生物型内置物植入模型,进行随时间演变内置物骨长入情况的组织学研究。
方法建立肱骨近端经典孔隙结构即正六面体孔隙结构的钛合金内置物植入模型,将15只骨骼成熟雄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建模后3、6、12周对肱骨近端内置物植入部分进行取材、切片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随着时间的演变内置物中骨长入的情况。
结果在对15个样本进行定性观察后发现随着时间的进展,内置物空隙内的骨质在不断的增长,骨长入面积在不断的扩大。组织学定量分析发现3周与6周雄兔的骨长入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周与12周以及6周与12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总体在12周内,骨长入面积百分比与时间成对数关系。
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兔肱骨近端长入生物型钛合金内置物的骨质不断增加,且在12周内,骨长入面积百分比与时间成对数关系,骨长入速度逐渐变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