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邓少林  潘显明  屈波  马泽辉  黄之杰  权毅  蒋凯  梁锋 《四川医学》2008,29(12):1636-1637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地震伤骨盆骨折特点。方法收集我院5.12~5.19因地震所致骨盆骨折患者56例,了解年龄、性别、合并伤情况、骨折分型、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所有骨盆骨折患者中。男女患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在30—49岁年龄段为骨盆骨折高发年龄段,多数患者骨折分型为A型(Tile分型)。结论地震伤骨盆骨折发病率,合并伤情况和骨折分型方面均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42.
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与内固定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设计一种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方法 用游标卡尺对 10具成人T1~ 11椎体干燥标本、 2 0份X线片、 2 0份MRI和CT片的椎弓根高度、宽度、长度、进钉点定位及椎弓根轴线的角度、椎弓根之间的宽度、椎弓根的毗邻等进行观测。结果 确定进钉点在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外缘线上 3mm处 ,与矢状线的夹角在 15°~ 2 0°,T4 以上椎体可容纳直径 5 0mm、长度 3 0~ 3 5cm的椎弓根螺钉 ,T4 以下椎体可容纳直径 4 5mm、长度 3 5~ 4 0cm的椎弓根螺钉。结论 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可较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内固定器能很好的复位骨折椎体 ,间接减压椎管  相似文献   
43.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44.
背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创伤早期的应激阶段,创伤局部和全身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还鲜见报道。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无菌性炎症阶段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全身循环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例,分别在关闭伤口时、置换后1,4和24 h采集静脉血样本以及创伤局部引流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 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循环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在各个时间点上创伤局部引流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循环血(P < 0.05);置换后早期循环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创伤局部引流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仍高于循环血中的水平(P < 0.05);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在置换后无显著改变,且在创伤局部和循环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后急性无菌性炎症阶段,循环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不会直接反映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新鲜椎体骨折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该方法应对地震伤致大批量伤员的临床使用意义。方法选择12例地震伤致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以椎体骨折压缩程度较重一侧行椎体成形术,分别在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评价疗效。结果 12例15个骨折椎体行PVP治疗,术前疼痛分数及功能水平较术后有显著差异。12例在注射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渗漏。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PVP在新鲜椎体骨折伤员的应用能通过迅速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突发灾害中大批量伤员的整体救治效率,但其丙烯酸树脂骨水泥的高渗漏率需重视。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不规范性手术后残留实施再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制定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至2010年8月间再次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3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再次手术围手术期综合性治疗措施及其术后1、3、5年随访资料。结果全组非规范性手术19例占52.78%(原腋窝残留包块再次清扫11例,胸壁复发包块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8例)。原改良根治术11例、Halsted术6例患者术后单纯腋窝复发12例(33.33%),腋窝及胸壁复发性包块5例(13.89%);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加胸壁包块切除术。全组病例腋下共检出346枚淋巴结,平均17.78枚(7~35枚),阳性淋巴结58枚占16.76%(1~13枚),部分病例有淋巴结融合。再次手术后均给予4~6疗程化疗或放疗,少数辅以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术后1年内死亡2例,3年内10例,5年15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2%、58%。结论规范性手术是防止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措施,对局部复发、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切除患者再次手术有助于控制局部病情的发展,再次手术围手术期规范性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板拉力螺丝钉复位固定并植骨治疗青年单纯椎弓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对6例青年单纯椎弓峡部裂进行峡部清理、经椎板拉力螺丝钉复位固定、局部植骨。结果 6例随访8个月~2年,平均随访1年。患者下腰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螺钉断裂,复查腰椎片均显示峡部已骨性愈合。结论经椎板拉力螺丝钉复位固定并植骨治疗单纯腰椎椎弓峡部裂简单有效,安全经济,易于推广,属于节段性内固定,保留了病变节段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对13例地震伤复杂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SD)应用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技术治疗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感染和深部坏死所形成巨大创面的独特疗效与临床策略。方法 2008年5~8月,应用VSD技术修复汶川地震创伤13例、共15处创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感染和肌腱、骨外露,平均面积168.73cm2,平均创腔1392cm3。清创后将Airen-TM材料覆盖在相应大小的创面上或填入创腔内,持续40~60kPa负压引流,在有效消灭死腔、缩小创面前提下,分别采用自行上皮化愈合、二期直接缝合、游离植皮及皮瓣转移等方法覆盖创面。结果治疗2~7w后,全部创面愈合。11例获随访,时间4~11个月,平均8.3个月,修复质地良好。结论 VSD技术能充分引流和有效控制感染,刺激和诱导肉芽快速生长,迅速收缩创面、填充缺损、消除死腔,为创面修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明显提高修复速率,缩短了治疗周期,弥补了传统方法的诸多缺陷,是一种针对复杂创面的简便、安全、高效、理想的引流方法 。  相似文献   
49.
李伟  潘显明  权毅  张波  邓少林 《西南军医》2010,12(4):676-67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的5年时间内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66例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中男48例,女18例。结果术后3个月获得随访66例,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48例,术后1年或者更长时间获得随访37例,平均随访1.9年(3个月~4年)。本组共出现并发症14例,其中神经根牵拉损伤2例,脊髓损伤1例,硬膜撕裂2例,脑脊液漏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伤口感染2例,钛网下沉移位或植骨块脱出2例,术后复发2例。对于脑脊液漏、神经牵拉损伤脊髓损伤、硬膜撕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经过及时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标准化的手术操作、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腰椎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王海燕  权毅 《西南军医》2013,(3):281-28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中90%~95%为2型糖尿病(T2DM),主要是因为机体内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相对的胰岛素不足引起的。研究证实糖尿病是许多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可导致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高,患者均有自身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