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2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61篇
内科学   151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521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191篇
中国医学   194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焦永红  段安丽  王京辉  卢炜  魏文斌  刘宁朴  吴晓  张方华 《眼科》2004,13(4):224-226,i001
目的 :针对应用 36 0°视网膜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出现黄斑转位的患者 ,分析发生视网膜旋转、黄斑转位的原因 ,并探讨旋转性斜视和复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例因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眼 ,行松弛性 36 0°视网膜切开术后视网膜复位 ,但发生黄斑转位。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双眼视功能、主客观偏斜和眼位情况、视网膜旋转度数及黄斑移位程度。结果 :病例 1随诊 2 1个月 ,术后 15个月取出硅油 ,视力从眼前光感提高到 0 0 1;病例 2随诊 3个月 ,硅油存留 ,视力从眼前光感提高到 0 0 3。 2例患者均有垂直和水平斜视 ,黄斑旋转 4 0°~ 5 0° ,黄斑移位约 1 5DD(discdi ameter,视盘直径 ) ,均有主观视物偏斜症状。结论 :36 0°视网膜切开术可能造成视网膜旋转、黄斑转位 ,出现旋转性斜视和复视。  相似文献   
42.
<正>我院从1997年1月~2003年12月年剖宫产率分别为 35.8%、42.5%、43.5%、51.4%、62.7%、69.4%、74.2%, 7年来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上升原因, 找出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43.
骨伤患者标准健康教育是指采用相对程序化的健康教育方式 ,向病人介绍骨折的治疗与康复的有关知识 ,以满足患者对疾病治疗效果等知识的需求 ,提高自护和自助能力 ,促进早日康复。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于 1 997年开始在部分病区开展整体护理 ,试行了标准健康教育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以 2 0 0 0~ 2 0 0 1年住院的四肢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 ,其中研究组 2 68例选自一个实施标准健康教育的病区 ,对照组 3 3 5例选自普通病区 ,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及受伤程度等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  相似文献   
44.
2004-2006年吉林省流行性感冒病原学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吉林省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变化特点。方法根据2004—2006年流感监测结果对吉林省流感的流行趋势、病原学变化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并鉴定流感病毒,用微量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方法检测人群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结果监测哨点医院2004—2006年临床诊断的流感样病例数基本持平,冬季可见1个波峰;全省发生暴发疫情0起;两个监测年从1350标本中分离病毒71株,其中甲1型39株(54.93%),甲3型7株(9.86%),乙型(yamagata株系)流感病毒24株(33.80%),乙型(victorian株系)流感病毒1株(1.41%),正常人群抗体水平测定以抗A3抗体最高,抗乙型(victorian株系)抗体最低。结论2004—2006年吉林省流感流行以低水平散发为主。提示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除了及时发现甲型变异株的出现,还应密切关注乙型(victorian株系)的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45.
临床上对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治疗和预防主要是通过手术方法,有约1/3的病例由于视网膜表面细胞的再次增生最终失败,现提出联合药物手段控制PVR发展,由于PVR本质上是细胞的增生和收缩引起的病变,抑制细胞增生就成为药物治疗的关键,综述相关文献对实验室和临床上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药物进行分述.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对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接受动脉导管早期结扎术者与仅接受消炎痛(indomethacin)治疗者的临床记录回顾性分析来寻找和确定更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方向。方法:我们把1996年7月至2003年12月治疗过的40例体重不足1500g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分为接受消炎痛的治疗者与未给予消炎痛而直接接受外科结扎者,对其结果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消炎痛治疗者与外科手术者中的生存者与死亡者进行比较,二者在患者的体重,孕龄,伴随的心脏畸形,动脉导管的大小,消炎痛治疗并发症,机械辅助呼吸时间,ICU住院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消炎痛治疗者与外科手术者进行比较,仅在并发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消炎痛治疗者有7例出现并发症(36.8%),而外科手术者的5例死亡也与患儿的术前状态密切相关。结论:对体重不足1500g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而言,因受消炎痛用药条件的限制、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失败率,早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巴戟天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OB)增殖及其活性的影响,探讨巴戟天补肾壮骨作用的实质.方法:取新生SD大鼠头盖骨提取成骨细胞,进行生长曲线分析,测定巴戟天对细胞增殖及分泌ALP、BGP、TGF-β1的影响.结果:巴戟天能显著刺激OB增殖;巴戟天与密钙息均可促进分化中的OB分泌ALP和骨钙素,促进OB表达TGF-β1.结论:巴戟天具有与密钙息相同的作用,即促进OB分泌ALP和骨钙素,促进OB表达TGF-β1mRNA,从而大量分泌Ⅰ型胶原,以利钙盐沉积.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真菌 性角膜炎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冀中能源邢 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412例(412眼)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体征、病原学诊断方式、 结果及治疗效果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9-12月份是真菌性角膜 炎高发期,占全年患者总数的61.2%(252/412)。患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59.5%(245/412),植物性 外伤为首要病因者185例(44.9%),其次为非植物性外伤86例(20.9%)。男女比例为1.82∶1。年龄 14~81(45.6±14.3)岁,41~60岁患者占53.9%(222/41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8.8%(366/412),高 于氢氧化钾湿片法[77.2%(318/412)],2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1.14,P<0.001)。 前几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属167例(40.5%),链格孢菌属75例(18.2%),曲霉菌属62例(15.0%), 青霉菌属28例(6.9%)。真菌性角膜炎所致典型临床体征中以菌丝苔被最为常见(366例,88.8%), 其次为伪足(224例,54.4%)、前房积脓(111例,26.9%)。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及青 霉菌属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病情分级和预后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40.676,P< 0.001; Hc=40.109,P<0.001),显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病情分级重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预后水平 也差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氢氧化钾湿片法和真菌 培养都是有效的诊断方法,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链格孢菌和青霉菌引起的真 菌性角膜炎病情相对较重,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观察6例EHE患者的临床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随访。结果镜下,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实性增生或小巢状、条索状、不规则状分布于透明变或黏液样变的间质中,形成裂隙样结构。肿瘤细胞胞质较丰富,呈弱嗜酸性或嗜双色性,见胞质内空泡形成。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0~1个/10HPF,1例见小片坏死。所有患者弥漫强表达2项或以上血管内皮标记,1例TFE3弥漫强表达,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确认Xp11.2染色体TFE3相关基因异位。初诊时2例为多发病灶,1例伴有淋巴结累及。5例手术治疗,1例对症治疗。随访6~48个月,2例20~42个月后复发,所有患者带瘤或无瘤生存。结论EHE是少见的恶性血管肿瘤,极易误诊或漏诊。熟悉临床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