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312例经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总结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布加综合征 (Budd Chiarisyndrome ,BCS)的经验。方法 对 312例BCS患者行下腔静脉 (inferiorvenacava ,IVC)造影 ,确定病变部位、类型 ,再用导丝硬头或穿刺针穿通阻塞部位、球囊扩张、内置支架。结果 本组 312例 ,扩张成功 2 71例 ,其中IVC 2 6 0例 ,肝静脉 (hepaticvein ,HV) 11例 ,放置IVC支架 195例 ,HV支架 1例 ,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急性肾衰 6例 ,肝昏迷 1例 ,急性心衰 2 1例 ,死亡 1例。并发IVC急性血栓形成 2例 ,死亡 1例。 2 0 3例获随访 6~ 10 4个月 ,复发 2 1例。结论 介入治疗BCS适应于多种病理类型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27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麻木,无脉,皮肤苍白,在DSA行手术取栓治疗,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者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 27例治疗全部成功.救肢成功25例,20例患者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2例患者行截肢术.截肢率7.4%.结论 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24.
外伤性血管损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 方法 分组回顾分析85例血管损伤的1临床资料.损伤部位包括颈静脉、椎动脉、四肢主干血管、肠系膜上动脉.其中交通伤25例、锐器伤60例.行手术治疗62例(血管移植术37例,血管修补术25例),介入治疗23例. 结果 死亡1例,截肢1例.两组共随访58例,所有患者损伤血管通畅情况良好. 结论 及时止确的诊断对于血管损伤的救冶意义重大.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介入与手术方法 可联合应用丁血管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RAS)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45例RAS患者,53支肾动脉中单纯行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治疗11支,行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PTA/Stent)治疗者42支,随访9~48个月,检测患者的血压与血肌酐水平,并作肾动脉彩超。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后高血压治愈者9例,改善28例,肾功能改善12例。肌纤维发育不良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血压改善有效率均为100%,高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率65.1%(P〈0.05)。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动脉18支,发现再狭窄者7支。结论PTA和PTMStent治疗肾动脉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的技术问题。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2月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闭塞长度均≥10.0cm)患者325例(381条肢体);将其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技术成功297例,技术成功率91.4%,15例(4.6%)单纯球扩,282例同时置入支架,术前、术后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1±0.10vs0.72±0.15,P<0.01)。出院时症状明显缓解者276例。随访206例,随访时间30天至50个月,症状复发55例,复发率26.7%,6例膝上截肢,5例膝下截肢,15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2.3%、37.2%。结论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注意介入技巧可以提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急性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无脉、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均行彩超、MRI、CT诊断明确.在导管室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50%者行介入治疗(包括接触性导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无一例死亡.其中救肢成功40例,2例行截肢术,截肢平面均为膝下,截肢率4.76%.33例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缺血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等.结论 在导管室行手术取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手术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取栓联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临时性动静脉瘘,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术治疗。结果本组治愈18例,显效3例,治疗过程中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取栓联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伴髂静脉狭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地防止致死性8市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隔绝术,4例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42例手术成功,无1例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随访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并发急性肢体缺血的防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4月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85例,并发急性肢体缺血5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56 ~ 82岁,平均72.3岁.缺血原因包括动脉栓塞43例(6.3%),血栓形成8例(1.2%),动脉夹层3例(0.3%);发生在球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过程中36例,导管溶栓中17例,SilverHawk斑块切除中1例.采用腔内治疗32例,手术治疗9例,腔内治疗联合手术治疗13例.结果 50例患者治疗成功,4例治疗失败行手术截肢,无死亡病例.术后45例获得随访,随访3~96个月,平均40.3个月.随访中动脉栓塞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复发6例,再次予以腔内治疗4例,2例行截趾术;血栓患者1例旁路术后吻合口狭窄予以球囊血管成形,1例支架内再狭窄行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夹层患者1例膝下动脉支架闭塞,予以药物保守治疗,症状减轻.4例截肢患者随访情况良好.结论 腔内治疗术中并发急性肢体缺血多数患者可采用腔内技术处理,腔内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转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