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肾移植应用输尿管支架管内引流与外引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肾移植常规应用输尿管支架管内引流与外引流以降低尿路并发症的疗效。方法:肾移植506例,第一阶段共238例采用输尿管支架管外引流,第二阶段共112例随机分成两组,外引流组58例,内引流组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第三阶段共156例均采用内引流。比较各阶段尿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个阶段尿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0.10%(24/238),7.14%(8/112)和0.64%(1.156),总体尿路并发症发生率在外引流和内引流患者分别是10.50%(31/296)和0.95%(2/210)。结论:常规应用双J管内引流优于外引流。  相似文献   
72.
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治疗窗浓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寻找环孢素A(CsA )在肾移植受者三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中的理想治疗窗浓度。方法 :用特异性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268例患者全血CsA谷值浓度 ,并按术后时间及临床诊断分组比较。结果 :CsA理想治疗窗浓度为 :术后1mo内300~400μg/L ,2mo~3mo内250~350μg/L ,4mo~6mo内150~250μg/L ,7mo~12mo内100~200μg/L ,12mo以后100~150μg/L。结论 :CsA在理想治疗窗浓度内 ,既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抑制效果 ,又能减少CsA毒性反应和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3.
川芎嗪通过Akt信号通路影响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盐酸川芎嗪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0、0.2、0.5、1.0、1.5、2.0、2.5、3.0、3.5 mg/mL盐酸川芎嗪处理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Akt以及下游相关蛋白mTOR、p70S6蛋白及蛋白磷酸化的表达,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盐酸川芎嗪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且显示浓度时间依赖性(P<0.05).1.5、2.5 mg/mL的盐酸川芎嗪能够降低Akt和p-Akt的表达,进而下调mTOR、p-mTOR、p70S6及p-p70S6的表达(P<0.05);同时下调Bcl-2、上调Bax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Akt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介导了盐酸川芎嗪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及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4.
输尿管镜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输尿管镜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分析213例输尿管镜手术患者病案资料,统计术中、术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术中输尿管穿孔7例(3%),3例改开放手术,4例成功留置双J管保守治疗;术后肉眼血尿62例(29%),应用止血药物2 d后多自行停止;术后腰痛31例(14.6%),其中肾绞痛5例(2.3%),分别针对引起腰痛的原因进行处理而好转;感染9例(4.2%),经抗感染治疗、拔除双J管等恢复;结石残留21例,保留双J管行ESWL治愈.结论输尿管镜手术严重并发症较少见,且绝大多数可保守治疗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5.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α,SDF-1α)的表达规律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背部正中近颈侧皮肤1.5 cm × 1.5 cm的正方形全层缺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2…3 4 5、7、10、14 d获取创缘组织,应用RT-PCR方法检测SDF-1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F-1α的蛋白表达.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创面SDF-1α呈双峰表达,损伤后1 d,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表达显著增加(P<0.05),3 d表达最低(P<0.05),5 d表达达峰值(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创面SDF-1α蛋白也呈双峰表达,峰值分别在伤后2 d(P<0.05)和7 d(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SDF-1α主要表达在新生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SDF-1α可能参与了皮肤的创伤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76.
目的:肾移植中输尿管-膀胱吻合和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是两种常用尿路重建方式术后,比较其发生泌尿系常见并发症的情况。 方法:选择2003-01/2006-10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80例。按尿路重建方式随机分为输尿管-膀胱吻合组和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对治疗知情并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男女比例、患者年龄、术前透析时间、透析类型、供者年龄、冷缺血时间、HLA错配及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尿管-膀胱吻合组采用经典的膀胱外黏膜下隧道法。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组:将受者输尿管近端结扎,远端输尿管导管探查通畅后,修剪供肾输尿管及受者输尿管吻合端成袖口状行端端吻合。操作者为两名有岗位资质的医生。各完成40例。观察术后患者漏尿、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梗阻及尿路感染等尿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1年随访.输尿管-膀胱吻合组和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组漏尿发生率分别为2.5%和5.0%(P〉0.05),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生率分别为10%和0(P〈0.05),输尿管梗阻发生率分别0和5.0%(P〉0.05),反复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和0(P〈0.05)。 结论:输尿管-输尿管吻合与广泛使用的输尿管-膀胱吻合比较.输尿管反流、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因此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可以作为肾移植尿路重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实践证明他克莫司不仅比环孢素A肾毒性较小,而且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还能提高肾移植受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来改善移植肾功能。观察用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减缓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3-03/2006-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正在服用环孢素A的慢性移植肾肾病早期患者64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及分组:按用药情况分为2组,他克莫司组(n=31)将环孢素A改为他克莫司,剂量为0.15~0.3mg/(kg·d),其他免疫抑制剂不变;环孢素A组(n=33)环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均不作调整。③实验评估:分别于药物方案调整前、调整12,36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肌酐、血脂及抗高血压评分,抗高血压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强度越大。结果:6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肌酐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调整前(P<0.01);调整12,36个月后,环孢素A组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1)。与环孢素A组相比,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在调整12,36个月后明显降低(P=0.011,0.046)。②抗高血压评分:药物调整12,36个月后,他克莫司组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③血脂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结论:当肾移植患者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时,将主要免疫抑制剂由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可以改善肾移植受者的肾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可减缓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进展,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78.
创伤性尿道狭窄或闭塞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术前了解梗阻部位、强度及长度十分重要。目前常用的尿道探子会师检查、排泄性或逆行性尿道造影及膀胱尿道造影,结果常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致使医生术前判断失误。为了克服上述检查方法之不足,我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尿道会师造影法,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9.
背景: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异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早期移植肾功能状态对移植肾长期存活有明显影响。 目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设计、时间及地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于2003—04/2006—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收集14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肾功能正常组及早期肾功能异常组,后者包含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组、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组。 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及病因。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观察移植肾功能异常患者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①血管吻合时间、移植中发生低血压、男性受者、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HLA错配是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其病因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外科并发症等。②血管吻合时间超过42min、术中发生低血压易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P〈0.01);HLA错配〉3、群体反应性抗体≥10%、血管吻合时间超过42min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1)。 结论: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是包括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供受体的严格选择、控制移植中血压、完美的技术操作、早期病因诊断及针对性的治疗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0.
U100双频激光和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U100双频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优越性。方法:对经U100双频激光和气压弹道两种碎石方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4周,U100双频激光碎石(双频激光组)结石排净率93.8%(167/178),气压弹道碎石(气压弹道组)为85.0%(267/314);双频激光组结石回漂到肾盂发生率3.4%(6/178),气压弹道组为6.7%(21/314);双频激光组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肉眼血尿发生率为31%,2例发生肾绞痛,无一例发生输尿管穿孔和泌尿系感染;而气压弹道组术后肉眼血尿发生率为53.2%,15例发生肾绞痛,4例发生输尿管穿孔,6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结论:U100双频激光输尿管碎石优于气压弹道碎石,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对软组织损伤小、碎石高效的输尿管结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