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68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14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背景:心肌挫伤后心功能障碍除与心脏因受暴力直接损害导致心肌收缩性降低外,是否还与心肌细胞内Ca^2+和线粒体ATP奠的变化有关目前尚不得而知。目的:探讨心肌细胞内游离钙([Ca^2+]i)和心肌ATP酶变化在心肌挫伤后心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中的意义。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选取四川健康家兔36只,雌雄不限,分在伤前,伤后2,4,8,12,24h组,每组6只。经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采用BIM-Ⅱ型生物撞击机致成心肌挫伤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心肌挫伤前,伤后2,4,8,12,24h测定家兔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心肌细胞内[Ca^2+]i含量和心肌匀浆组织及线粒体ATP酶活力。结果: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受到损害,代表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左室收缩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pressure,LVE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the maximal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 changes,+dp/dtmax)、等容收缩压(isovolemec ventricular pressure,IP)、实测心肌最大收缩速度(the maximal physiological velocity,Vpm)在伤后4—12h内恢复至伤前水平(P&;gt;0.05);代表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期左室内压下降时间常数T、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the maximal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 changes,-dp/dtmax)在伤后24h与伤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和P&;lt;0.01)。伤前心肌细胞内[Ca^2+]i平均通道荧光为(2.26&;#177;0.16),伤后2h开始升高为(2.63&;#177;0.47)(P&;gt;0.05),伤后8h达最高峰为(3.56&;#177;0.33)(P&;lt;0.01),此后开始下降,但伤后24h仍然显著高于伤前(P&;lt;0.05)。伤后2h心肌匀浆组织ATPase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伤后4hCa^2+-ATPase活性下降明显(P&;lt;0.05),伤后8hCa^2+-ATPase和Na^+-K^+-ATPase活性降至最低(分别P&;lt;0.05和P&;lt;0.01),伤后12h上升与伤前无差别(P&;gt;0.05);伤后Mg^2+-ATPase活性较伤前也有所下降,但与伤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gt;0.05)。伤后4h心肌细胞线粒体ATPase活性均明显下降(P&;lt;0.05),此后上升,至伤后24与伤前无明显差别(P&;gt;0.05)。相关分析表明LVEDP和-dp/dtmax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γ=0.792,0.753,P&;lt;0.01和P&;lt;0.05),与心肌组织Na^+-K^+-ATPase活力改变呈明显负相关(γ=-0.674,-0.691,P&;lt;0.05),与心肌组织Ca^2+-ATPase活力改变呈明显负相关(γ=-0.613,-0.642,P&;lt;0.05),与心肌细胞线粒体Na^+-K^+-ATPase活力改变呈明显负相关(γ=-0.622,-0.616,P&;lt;0.05)。结论:心肌挫伤后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内[Ca^2+]i含量升高和AT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2.
张峡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04-106,F0003
目的:观察随着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1998-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白鼠44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只、手术假伤组15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造脊髓损伤模型;手术假伤组15只进行造模处理,但不损伤脊髓。脊髓功能观测组于脊髓受压前及脊髓受压迫损伤后6,24,72h,7,14,21d对受试动物进行后肢行为功能评定。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实验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机计数50个细胞,观察神经营养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 结果:44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致伤后受试动物后肢出现明显瘫痪,随着时间的延长,脊髓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其中以伤后3-14d脊髓功能恢复最快,以后恢复较缓慢。②自伤后3h开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开始增加,并于伤后72h达到高峰;1周内神经营养素维持在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2周后这几种神经营养素的表达明显减弱[伤后3h:(14.82&;#177;4.93),(9.77&;#177;4.97),(2.27&;#177;1.85),(10.35&;#177;5.56);伤后72h:(45.22&;#177;15.61),(34.54&;#177;12.56),(13.89&;#177;7.58),(33.2&;#177;11.53);伤后1周:(31.94&;#177;12,82),(15.69&;#177;11.53).(7.17&;#177;4.92),(16.74&;#177;13.2);伤后2周:(14.02&;#177;7.36),(6.97&;#177;4.05),(2.27&;#177;1.87),(9.7&;#177;5.62)]。 结论:伤后脊髓组织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过度表达参与了伤后2周内脊髓功能的快速恢复,但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是短暂的.延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望进一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3.
水下冲击波的物理参数特征和冲击伤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杂种犬61只,山羊8只,用200,500和1000gTNT水下爆炸致水下冲击伤,PCB水下爆炸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6h动物的存活情况和冲击伤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水下冲击波物理参数的特征表现为高的峰值压力,正向持续时间较短,冲量较大。61只犬中,死亡23只,死亡率为37.7%(23/61),8只山羊中,死亡2只。形态学观察发现肺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胃肠道损伤,少数动物可发生肝脾等实质脏器损伤,而膀胱和胆囊等含液脏器则很少发生损伤。肺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出血,重者常伴有肺水肿,甚至发生血性肺大泡和肺撕裂。胃肠道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浆膜下出血,部分动物可见浆膜下血肿和浆肌层撕裂,甚至发生胃肠道穿孔。肝脾等实质脏器可见包膜下出血、血肿,严重者发生肝脾破裂。形态学改变与冲击波物理参数明显有关,冲量越大,发生率越高,伤情也越重。结论:水下冲击伤具有伤情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救治中应加强急性呼吸窘迫、胃肠道穿孔和实质脏器引起的内出血的处理。  相似文献   
44.
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异常大鼠海马钙依赖性反应紊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情感行为异常大鼠海马钙离子及其相关的钙依赖性反应,进一步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IWSD)样行为异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方法 将2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海马阈下电刺激组(SE,n=96)、海马电极埋植对照组(CE,n=96)和正常对照组(NC,n=48),采用频率25Hz、波宽lms、串长l0s、串隔7min、强度100μA的恒流、单脉冲电流,反复刺激大鼠海马以建立PTSD样行为异常动物模型;采用神经生化、流式细胞仪、荧光标记术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定量观测了实验大鼠海马Na^+-K^+-ATP酶与Ca^2+-ATP酶活性,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与钙调素(CaM)相对活性平均通道荧光,以及海马组织总CaM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电刺激停止后12h阈下刺激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Na^2+-K^+-ATP酶活性即明显下降[(0.56&;#177;0.17)mmol/(kg&;#183;s),F=4.438,P&;lt;0.05],48h仍显著低于NC组[(0.6l&;#177;0.17)mmol/(kg&;#183;s),P=0.026];24h线粒体Ca^2+-ATP酶活性亦明显降低[(0.53&;#177;0.14)mmol/(k&;#183;s),F=4.999,P&;lt;0.05],72h仍显著低于NC组[(0.6l&;#177;0.17)mmol/(k&;#183;s),P=0.027]。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于电刺激停止后12~48h明显高于两对照组(F=16.355,P&;lt;0.01),72h仍显著高于NC组[(290&;#177;70)nmol/L,P=0.03],游离CaM平均通道荧光则同步降低(F=l0.655,P&;lt;0.05),而海马组织总CaM表达则于电刺激停止后48h内明显增多(F=16.247,P&;lt;0.05)。结论 海马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持续增高、Ca^+/CaM含量明显增加及线粒体钠钾泵与钙泵功能受损,可能是实验动物PTSD样情感行为异常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豚鼠耳蜗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在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75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组(n=60)。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组进行硫酸卡那霉素200mg/(kg·d)连续肌肉注射14d,根据停药时间分为卡那霉素停药1,3,7,14d组,每组15只。分别处死正常对照组及卡那霉素停药1,3,7,14d组豚鼠,处死前检测其听脑干反应的变化,处死后以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耳蜗毛细胞核荧光染色计数等检测耳蜗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豚鼠连续应用卡那霉素14d,停药1d耳蜗细胞即出现凋亡现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阳性细胞数:柯蒂氏器0.69±0.57,螺旋神经节1.22±0.51,血管纹1.01±0.67),随停药时间延长,耳蜗细胞凋亡数增多(14d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阳性细胞数:柯蒂氏器4.91±0.94,螺旋神经节8.84±1.35,血管纹7.39±1.63),且愈近底回愈多,愈近顶回则愈少,对照组无凋亡现象。②豚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随停药时间延长,听脑干反应阈值14d组为43.20±6.73,正常对照组为5.60±1.78,14d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结论: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可引起耳蜗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损伤的一条途径。②耳蜗细胞凋亡可能是卡那  相似文献   
46.
抗人Toll样受体4合成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Toll样受体4(TLR4)B细胞优势表位预测的基础上,合成该B细胞表位多肽,并以此为抗原免疫BABL/C小鼠,经鼠-鼠杂交,ELISA筛选,有限稀释克隆化,得到一株分泌抗TLR4合成肽的杂交瘤细胞株B4,腹水效价为1:100000。其免疫球蛋白为IgG2,k型。ELISA鉴定表明该抗体能识别TLR4^ 性细胞,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在分子量约90kD处呈现单一免疫色带。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海马一氧化氮 (NO)及NO合酶 (NOS)在惊厥阈下电刺激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样行为异常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在大鼠海马惊厥阈下电刺激PTSD动物模型基础上 ,动态检测了大鼠海马、额叶皮层组织匀浆NO、NOS含量及神经元型NOS(nNOS)表达。结果 惊厥阈下电刺激所致PTSD样行为异常大鼠海马NO于电刺激停止后 12h明显升高 [( 4 65± 1 2 2 ) μmol/gprotein ,P <0 0 1] ,2 4h达高峰 [( 6 44± 1 5 3 ) μmol/gprotein ,P <0 0 1] ,72h时仍明显增多[( 3 17± 0 91) μmol/gprotein ,P <0 0 5 ] ,海马nNOS表达亦同步增高 ,而海马NOS仅轻度短期增高 ,额叶皮层nNOS则无明显改变。结论 海马结构nNOS持续性高表达与NO含量明显增多 ,在惊厥阈下电刺激所致实验大鼠PTSD样行为异常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羧甲基葡聚糖对小鼠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羧甲基葡聚糖 (carboxymethyl- β - 1,3 -glucan ,CMG)对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方法 采用创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模型 ,观察CMG对小鼠存活率及其肺损伤的影响。体外观察CMG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 (alveolarmacrophages ,AM)清道夫受体 (SR)表达及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结果 CMG可提高模型小鼠 48h存活率 (P <0 .0 1) ,减轻肺组织炎性损伤 ,抑制内毒素(LPS)对SR表达的下调 (P <0 .0 5和P <0 .0 1) ,增强A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 ,SR单抗2F8可抑制该吞噬过程。 结论 CMG可通过增加SR介导AM对LPS的清除 ,增强宿主非特异性防御功能。CMG可能是有效治疗脓毒症的免疫调理剂之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人肠上皮细胞对内毒素刺激的反应性 ,探讨其耐受内毒素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用凝胶迁移阻滞法 (EMSA)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法检测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激人小肠上皮细胞株 (HIC) 1h后细胞核转录因子 (NF κB)的活性变化和刺激 18h后细胞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分泌水平。用核糖核酸酶保护法 (RPA )检测HIC内毒素相关受体———Toll样受体 4(TLR4)、CD14和MD 2mRNA的表达。将转入TLR4、CD14和MD 2表达质粒的HIC经内毒素刺激后 ,检测细胞NF κB和IL 8水平的变化。结果 用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激HIC后 ,均检测不到NF κB的活性和IL 8的分泌 ;HIC不表达TLR4、CD14和MD 2mRNA ;转染TLR4、CD14和MD 2质粒的HIC受脂多糖 (LPS)刺激后 ,可检测到较强的NF κB活性和明显的IL 8分泌(2 17.3 3± 3 3 .2 1)ng/L。 结论 HIC呈内毒素无反应性 ,其表面内毒素相关受体TLR4、CD14和MD 2不表达是其耐受内毒素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0.
犬肝脏撞击伤后血液粘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犬肝脏损伤后血液粘弹性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建立肝脏损伤动物模型 ,分别在伤前及伤后 1、4、8小时 4个时相点各抽血 3ml,置于肝素抗凝管 ,在实验当日 2 4小时内全部送检并完成测定 ,并按血液粘弹性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结果 犬肝损伤后 1小时 ,血液粘性分量 (η’)、弹性分量 (η”)即开始升高 ,与伤前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 (P <0 .0 1 ,P <0 .0 5 ) ,在伤后 4小时到达峰值 ,显著高于伤前和伤后 1小时 (P <0 .0 1 ,P <0 .0 5 ) ,伤后 8小时 η’、η”曲线出现下降趋势。 结论 在犬肝损伤后的抗休克救治中 ,在积极输血扩容的同时 ,还应采取降低血液粘度 ,增加血液流动性的措施 ,以达到改善末稍血循环 ,从而有效纠正组织缺血缺氧的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