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患者男,23岁,因反复肺部感染及复发性气胸于2008年3月8日收入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呼吸科.入院血常规:白细胞、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总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正常.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12例成功实施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随访1年,观察随访期血管腔再狭窄情况、术后用药及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12例患者中,24例(7.7%)血管腔再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与非再狭窄患者中吸烟、糖尿病、2个以上部位狭窄、术后规范用药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外颈动脉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2个以上部位狭窄与再狭窄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4.358和6.981);支架部位(颈动脉)、术后规范服药与再狭窄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893和0.931)。发生心肌梗死11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8例;死亡5例(1.6%);同侧脑梗死发病率为1.6%。结论:吸烟、2个部位以上狭窄、支架部位、术后规范用药是支架置入术后血管腔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夹层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脑血管动脉夹层的解剖与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比较4例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血管解剖特点,其中3例为自发性,1例为医源性.4例患者中,2例进行了针对动脉夹层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另2例给予抗血栓药物治疗.结果:2例介入治疗者术后复查CT血管成像检查提示病变部位狭窄解除,动脉夹层假腔基本消失,预后良好 另2例出院后继续服药观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既是动脉夹层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治疗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可以大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