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激光诱导的荧光内窥镜检查 (L IFE)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用于检查空腔脏器的早期癌瘤。无论是组织本身携带荧光的改变还是肿瘤组织镜下微细结构的改变 ,肿瘤显像检测这种重要的概念已经出现。 L IFE正是基于这种原理设计的。该作者对一种用于肺中成像的 L IFE与用于头颈部肿瘤定位的白光内窥镜检查(WL E)进行比较 ,研究其有效性。对 5 6例可疑头颈部肿瘤患者的 98个部位进行白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L IFE,部位包括口腔、鼻腔、鼻咽、口咽、下咽和喉。白光图像分 5级 ,从正常粘膜到粘膜变厚到新生物形成。荧光图像有 3种主要类型 …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的二倍体细胞通常通过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和M期(分裂期)经典细胞周期完成细胞增殖。然而,在动、植物中也广泛存在着一种与有丝分裂不同的细胞周期过程,即内复制。在内复制过程中,G期和S期交替出现,细胞并不发生分裂,导致产生多倍体细胞。内复制在人体的正常发育、器官形成、创伤愈合过程中必不可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内复制与肿瘤发生、演进的关系。本文就内复制的生理作用做一概述,并讨论内复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 3例切除的犬喉的发音基础频率 (Fo)和单位跨声门压改变后 Fo改变 (d F/ d P)的关系。同时估计了声带振动的波长和幅度对 d F/ d P和 Fo二者关系的影响。跨声门压可以影响 Fo,Tanaka等 (1997)报道 :d F/ d P可以随着 Fo改变而改变 ,若以 d F/ d P作为 y轴 ,Fo作为 x轴 ,则显示出 V字形曲线。在 Fo低水平时 ,随着 Fo增加 ,d F/ d P降低 ,在 Fo高水平时 ,随着Fo增加 ,d F/ d P也增加。Titze等人做了大量关于跨声门压对 Fo作用机制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 ,认为声带伸展性大小决定了 d F/ d P值的改变。人类声带长度随着Fo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脾脏的转移癌较少见,约占全部脾脏肿瘤的2.4%~7.1%。近5年,国外文献报告43例,国内报告约22例。现将我院2001年1月诊断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于入院前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遂于当地医院检查,B超示:未见明显病变,未治疗。后于入院前1个月余,再次复查腹B超示:胰尾占位病变,考虑肿瘤,CT示:肝脏有数个散在转移灶,于天津市某医院行胰体尾及脾脏切除术,肝脏肿物切除术。患者既往体健,其余体检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及生化全项正常。2病理检查1)大体标本:肿物位于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卵黄囊瘤患者临床病理信息,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鉴别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73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进行肿瘤标本切片HE染色;针对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随访方法实行患者资料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布为6个月~61岁;肿瘤直径1~28 cm;肿瘤多为囊实性,切面为筛孔与实性相间的多彩状;镜下可见网状微囊结构、透明小体与无定型的基底膜及黏液瘤样结构等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glypican-3(93.8%)、甲胎蛋白(AFP,96.6%)、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100%)、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86.5%)和抗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100%);随访患者中8例复发,14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统计发现Ki-67增殖指数≥50%的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是<50%患者的5.091倍,男性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4.09~6.67,P<0.05)。结论: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中于性腺位置发病常见,其镜下病理学结构多样,可根据特征性结构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Vimentin及Cyclin D1蛋白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imentin及Cyclin D1蛋白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化ABC法测定肾母细胞瘤和正常对照组中Vimentin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Vimentin的表达仅在肾母细胞瘤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上皮分化区中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9%(31/33)和40.0%(4/10).Vimentin强表达与肾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低分化组强阳性率72.2%(13/18),比中度分化组37.5%(3/8)和高分化组14.3%(1/7)明显高;且Vimentin强表达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转移、复发组与无转移、复发组Vimentin强阳性率分别为76.5%(13/17)和25.0%(4/16),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 D1蛋白在肾母细胞瘤组的上皮分化区中表达率为75.8%(25/33),而在正常对照组的相应表达率为40.0%(4/10),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在间叶分化区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同时Cyclin D1在转移、复发组和无转移、复发组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10/17)和18.8%(3/1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imentin及Cyclin D1蛋白与肾母细胞瘤的发生有关,且Vimentin高表达与肿瘤分级程度及复发、转移等因素有关,此二者均可作为评估肾母细胞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肾脏肿瘤治疗方案(WT-2009方案)治疗该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肾透明细胞肉瘤患儿病例12例,因临床数据不完整等原因剔除3例,共计9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经综合治疗后9例患儿均完全缓解(100%),随访满3年的6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事件生存率83.3%,未见明显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  肾透明细胞肉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WT-2009治疗方案近期疗效好,高危患者的治疗方案有待完善,远期治疗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与转移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内源性和外源性TIMP-1表达乳腺癌细胞模型,检测MDA-MB-231细胞、MDA-MB-231(TIMP-1)细胞和MDA-MB-231(AdTIMP-1)细胞在体外增殖速度、克隆形成、重组基底膜侵袭抑制试验、细胞移动试验和SCID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形成试验进行体内外研究。结果通过细胞体外增殖速度检测显示,内源性TIMP-1的表达有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外源性TIMP-1的表达有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的TIMP-1表达均不影响肿瘤克隆形成能力和肿瘤形成能力。内源性TIMP-1的表达有可能促使肿瘤细胞的移动能力增强;外源性TIMP-1表达不影响肿瘤细胞的移动能力。内、外源性TIMP-1对MDA-MB-231的侵袭能力均有抑制作用,但外源性TIMP-1的抑制作用更大。通过体内致瘤实验显示,内源性TIMP-1的表达可显著促进肿瘤生长;外源性TIMP-1的表达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结论不同来源的TIMP-1对MDA-MB-231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文枫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0):1264-1267
上皮性卵巢癌是卵巢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妇科肿瘤,基于近年来一系列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可将上皮性卵巢癌分为Ⅰ型和Ⅱ型。卵巢低级别浆液性腺癌属Ⅰ型来自交界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微乳头形态伴K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肿瘤呈渐进性发展,惰性病程,诊断时多数处于临床早期,预后较好。高级别浆液性腺癌属Ⅱ型,细胞异型性显著,多伴TP53突变,卵巢自身见不到前驱病变,呈高度侵袭性病程,多数来自输卵管伞端上皮的浆液性病变,确诊时常已处于临床晚期,发病快,生长迅速,侵袭性强,预后差。I型及II型卵巢癌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在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提示了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起源及遗传学改变。本文将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近期研究理论并从“二元”角度来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的起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2000年1 月至2014年9 月收治的4 例横纹肌样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 例横纹肌样瘤患者中1 例原发于肾脏、其余3 例原发于肾外软组织。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核仁突出,胞浆可见嗜酸性包涵体,核分裂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阳性,广谱角蛋白(CK)、CD99、CD34、S-100 均有不同程度阳性,人肌调节蛋白1(MyoD1)、结合蛋白(Desmin)、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I- 1)阴性。结论:横纹肌样瘤是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好发于肾脏,也可见于其他系统,其病理形态独特,需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