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33篇
  免费   793篇
  国内免费   784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110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793篇
口腔科学   74篇
临床医学   2241篇
内科学   958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433篇
特种医学   680篇
外科学   838篇
综合类   3866篇
预防医学   1861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1361篇
  20篇
中国医学   1507篇
肿瘤学   722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364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358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710篇
  2011年   712篇
  2010年   720篇
  2009年   767篇
  2008年   749篇
  2007年   705篇
  2006年   685篇
  2005年   623篇
  2004年   600篇
  2003年   594篇
  2002年   546篇
  2001年   518篇
  2000年   446篇
  1999年   391篇
  1998年   315篇
  1997年   345篇
  1996年   349篇
  1995年   356篇
  1994年   247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8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7篇
  195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71.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706例)中的21例MC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观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 21例MCRCC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岁),男19例,女2例.肉眼或镜下血尿3例,18例因体检而偶然发现.10例肿瘤位于左肾,11例位于右肾.T1期18例,T2期2例,T3期1例.其中1例侵犯肾包膜,均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0例,无一例死于肾癌,未发现肾癌转移或复发病例.组织学观察,肿块最大直径0.3~10.0 cm(平均3.6 cm).切面呈多房性囊性,囊腔大小不等,囊腔间隔厚薄不均(0.1~0.5 cm.平均0.2 cm),内含淡黄色液体或胶冻样或血性液体.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囊腔间隔内也可见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的透明细胞.Fuhrman 1级16例,Fuhrman 2级5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瘤细胞波形蛋白、ABC、CAM5.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CD10阳性表达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16例.分子遗传学观察,21例标本中,PCR扩增成功的有11例,5例发现微卫星变异,3例有LOH,其中D3S1560基因座2例,D14S617基因座1例;2例有MSI,分别为D9S168和D14S617各1例.结论 M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囊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良好,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相似文献   
172.
IL-2/LAK 疗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肿瘤免疫疗法,国外已将该疗法用于临床试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综合了近两年国外试治的经验,从实用的角度介绍了LAK 细胞制备、对10多种癌症的疗效、IL-2和LAK 最适用量及最新给药方案,认为降低IL-2副作用和提高LAK 疗效是改进LAK 疗法的原则,联合应用较实用的LAK 活性增强剂(如αIFN)是LAK 疗法的前途所在,本文对LAK 疗法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3.
核酶在病毒性感染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酶与底物RNA结合后行使其切割功能,可用于降特定的mRNA,控制多种病毒感染以及用于癌症的治疗。RNA在病毒和其他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HIV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利用核酶特异性降解靶RNA的特性,人们成功地设计对针对HIV-1不同结构RNA的核酶并成功地介导了核酶基因转入CD4^+细胞或细胞株的基因治疗。除AIDS外,核酶还成功地用于抗HBV,HPV等病毒性感染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4.
目的 :研究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白细胞介素 18(IL 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 :①以Lewis 3LL肺癌细胞特异性抗原肽mut1冲击致敏IL 18基因修饰的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 IL 18 mut1) ,每次用其 1× 10 5 只皮下免疫小鼠 2次 ,然后测定脾细胞的NK活性及CTL杀伤活性 ;②以DC IL 18 mut1每次 2× 10 5 只皮下免疫 1次 ,然后再以 5× 10 53LL细胞攻击 ,在诱导及效应阶段分别以单抗阻断不同免疫成份 ,观察肿瘤的生长。结果 :以DC IL 18 mut1皮下免疫后可诱导出比DC mut1等免疫组更高水平的 3LL肺癌细胞特异性CTL ,并使NK活性明显增加 ;单抗体内阻断实验提示在DC IL 18 mut1免疫诱导阶段 ,CD4 + T细胞和抗原共刺激分子、IFN γ均起到重要作用 ,而效应阶段CD8+ T、IFN γ、NK起作用 ,而CD4 + T则是非必需的。结论 :DC IL 18 mut1皮下免疫后可诱导高水平的抗肿瘤免疫活性 ,其机理与抗原有效提呈、特异性CTL诱导、NK活性增加以及CD4 + 、CD8+ T、NK细胞、IFN γ参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5.
细胞因子参与介导了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SOCS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通过JAK/STAT途径抑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的负性调控蛋白。目前SOCS家族成员中以SOCS1的研究最为深入。SOCS1的缺失会导致T细胞胸腺选择受阻,以IFNγ为主的多种细胞因子的过量分泌,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表达增加等等。因此,SOCS1的正常表达对于T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自身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6.
血液流动性和有形成份的黏弹性及变形性的改变 ,是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导致心绞痛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原因和基础 ,为此我们对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 ,并对其中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检测对象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且经血清酶学检测除外心肌梗死。本组男26例 ,女19例 ,年龄45~62岁 ,平均51岁。其中初发劳累型26例 ,恶化劳累型15例 ,自发型4例 ,正常对照组45例经临床检查均除外糖尿病、血液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等。2检测方法 :使用LG -R -80系…  相似文献   
177.
178.
Fas/FasL系统、杀伤性DC与免疫耐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应答不仅受到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而且受到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的调节。有研究认为,Fas/FasL系统可能在调节DC的凋亡中起作用。然而现在大多数研究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刺激DC表面的Fas即触发DC表面的Fas信号可以使DC发生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因而在FasL转染的DC(杀伤性DC)对它本身的影响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方面也存在争议。本文就Fas/FasL系统的免疫学特点、Fas/FasL系统与DC的关系和杀伤性DC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9.
目的 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影响。方法 用小剂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体外诱导骨髓前体细胞,获得的iDC用乙酰胆碱受体(ACAR)负载后皮下接种同基因大鼠,3周后通过体外试验观察脾细胞对AChR的增殖反应,同时用AChR和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大鼠,观察免疫7周后MG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 小剂量GMCSF诱导所获得的iDC与成熟DC(mDC)相比,其表面MHCⅡ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低,摄取dextran-FITC的能力强但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弱。接种iDC、mDC、AChR负载的mDC的大鼠和对照组一样,体外脾细胞对AChR的刺激均强烈增殖,用AChR和CFA免疫后,产生明显的MG症状,重复电刺激出现明显衰减,血清AChRAb滴度明显增高,神经肌肉接头呈现典型的MG样改变;而接种AChR负载的iDC的大鼠脾细胞对AChR的刺激呈现明显的增殖抑制但对卵清蛋白的刺激仍强烈增殖,MG相关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骨髓前体细胞经小剂量GM-CSF诱导产生了iDC,AChR负载的iDC可诱导EAMG耐受。  相似文献   
180.
距下关节在成人足三维运动中的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成人新鲜足标本距下关节在正常情况下足三维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新鲜足标本12例,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距下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确定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规律和在足整体运动中的作用。结果:距下关节在足整体运动中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轴运动范围分别为4.13°±0.86°、8.43°±0.52°、12.77°±1.29°。在足单纯跖屈背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过程中,对距下关节三维运动度作相关性分析,并对相关系数进行t检验,相关系数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随足跖屈、背屈,内、外翻,内收、外展运动度的增加,距下关节三维运动范围呈线性增加,在各轴上的增加幅度有所不同,三轴方向上的运动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