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0篇 |
免费 | 193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74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161篇 |
口腔科学 | 53篇 |
临床医学 | 354篇 |
内科学 | 259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48篇 |
特种医学 | 6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55篇 |
综合类 | 825篇 |
预防医学 | 382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347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326篇 |
肿瘤学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45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138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陈旧性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陈旧性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取60具骶骨干标本及26具完整骨盆标本,测量S1棘突与S1后孔同位置关系、骶前区血管、骶神经及梨状肌之间关系;对14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在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的同时,又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观察神经走向及眦领关系。11例行自行设计的后略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3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S1棘突于S1后孔中上1/3者占90%,骶前区主要血管有骶外侧动静脉和骶外侧血管、骶正中血管及臀上血管进入骶前孔的分支。血管位于骶丛神经腹侧,骶外侧斑管距离S1前孔大于10mm,S2前孔大于5mm。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可以显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眦领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神经根走行改变(13例),损伤处神经很周围脂肪消失(11例),神经根管狭窄(10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1个月,术后改善情况,优9例,无变化1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及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针对骶神经管、骶前孔处神经损伤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王倩葛宝健华超夏青张承玉冯润荷罗萍 《卫生职业教育》2019,(23):51-54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旨在早期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为后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笔者综合分析我校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介绍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24.
周丰宝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71)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中医科治疗的神经性皮炎中符合研究条件的90例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型患者,按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外用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2周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移植肾动脉狭窄临床较多见,但在肾移植术后7天行二次断血灌注再植成功报道甚少,笔者处理1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髋关节中心型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25例移位髋关节中心型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其中髋臼横形骨折12例,横形加后壁骨折4例,后柱骨折6例,T形骨折3例。经手术治疗骨折达到解剖复位18例,满意复位7例。受伤距手术时间5d~80d,平均16d。术后随访10月~34月,平均26月。髋关节屈曲80°~130°,平均116°。作者认为髋关节中心型骨折块存在旋转移位,限制复位的主要因素是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通过术前闭合整复牵引治疗试验,手术开放复位难度观察及局部病理解剖变化的情况,提出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将移位的髋臼骨折复位。对于T形骨折前柱的暴露将传统的髂腹股沟切口改为髂股切口,强调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月状关节面而非整个髋臼的概念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先行CEA,再同期行OPCABG。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8~69(63.7±3.4)岁。颈动脉狭窄均为单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0%,病变位置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CEA+OPCABG,术中移植桥血管2~4(2.8±0.6)支,CEA手术时间16~35(25.7±5.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随访期间动脉桥血... 相似文献
28.
YOSHIHARUKAWAGUCHI MASAHIKOKANAMORI HIROKAZUISHIHARA TASUKUKIKKAWA HISAOMATSUI TOMOATSUKIMURA王文宝 胡永成 《骨科动态》2005,1(1):18-22
背景:自从1981年以来,我们采用了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以避免传统椎板减压术所引起的问题。本文旨在阐述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长期疗效以及探讨术后出现的问题。方法:对54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男4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25例患者为退行性椎管狭窄,13例为腰椎滑脱引起的椎管狭窄,12例为复合性的椎管狭窄(同时存在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6例为增生性椎管狭窄,(2例同时存在增生性狭窄和滑脱的患者分别包括在两个组内)。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计算恢复率。影像学结果分析包括:椎管横断面积、腰椎后凸情况、腰椎活动度及椎板间融合率。结果:在末次随访时,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平均恢复率为69.2%,复合性椎管狭窄为66.5%,增生性椎管狭窄为65,2%,滑脱性狭窄为54.7%;恢复差的主要原因为惠者年龄大和减压不充分。随访中有7例JOA评分降低,6例病变在椎板扩大处有发展和5例滑脱处有发展,22例(41%)发生椎板间融合。结论:在术后平均5.5年的随访中,多数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保持了满意的疗效,该手术的最佳适应证是活动较多的年轻人,并且是中央型椎管狭窄的患者。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无,历史的,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29.
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65例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术后纵隔感染病人进行切口分泌物和动脉血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经静脉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6例感染出现较晚、感染局限者,仅行局部开放引流、冲洗;余59例均行纵隔清创、胸骨固定后行纵隔冲洗,其中5例行转移胸大肌瓣或腹直肌瓣修复.结果 63例于术后2周内发生纵隔感染,另2例分别发生于术后第18 d和22d,最短者发生于术后第3 d,平均(7.4±4.3)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3.1%.死亡12例(18.5%).随访1-12年,无远期死亡,感染复发3例.结论 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早期清创、冲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