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肝脏再生是指因手术、创伤、中毒、感染、坏死等致部分肝细胞功能丧失后,肝细胞重新修复的过程.对于肝再生的发生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最初认为可能存在一种特定的激素类物质决定肝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2.
训练免疫(trained immunity,TI)是不依赖T、B细胞的,区别于传统固有免疫特征的一种记忆性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初次感染后对相同或不同病原体再次感染表现高反应性。训练免疫作为一种新兴的观点,具体机制涉及固有免疫、代谢及表观遗传之间的交互作用。基于此,本文总结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激素等刺激对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先天免疫细胞以及非经典免疫细胞的表观遗传和代谢修饰的影响,并探讨了调节训练免疫在炎症、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新冠肺炎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背景: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由生物反应器和细胞材料组成,治疗过程中可部分替代肝脏的主要功能如解毒、合成、分泌和生物转化等功能。目的:回顾和评价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近15年来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检索1995至2009年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有关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研究。被纳入的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和病例报告。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项研究,在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之后,患者生化指标呈现好转趋势,且大部分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得到改善,但多数患者生存率未见明显改善。说明尽管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被证明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今后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建立新西兰兔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动物模型.方法 将7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5),实验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建立兔代偿性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通过体质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改变调整药物剂量,共10周,获得48只肝纤维化新西兰兔,在此基础上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n=12),Ⅰ组:继续腹腔注射CCl4,Ⅱ组: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0.65 g/kg,Ⅲ组:静脉注射D-Gal 0.70 g/kg,Ⅳ组: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0.75 g/kg,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病理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实验组兔10周时ALT、AST、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观察到肝纤维化的病理表现,出现典型的假小叶,在肝纤维化基础给予D-Gal后,Ⅰ组动物全部存活,生化指标轻度改变;Ⅱ组动物死亡率为33.3%(4/12),生化指标仅出现一过性的改变;Ⅲ组动物死亡率为83.3%(10/12),平均存活时间为(53.00±25.69)h,给药后12 h生化指标及临床表现出现改变,48 h达到高峰,病理显示肝脏大块坏死;Ⅳ组动物均死于肝衰竭,平均存活时间为(32.70±17.46)h,肝损害出现时间早,损伤剧烈.结论 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新西兰兔给予D-Gal急性攻击可建立ACLF模型.其中给予D-Gal 0.70 g/kg的模型稳定性好,能较大程度上的模拟临床上ACLF的病理生理过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ideal animal model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large animal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es.Methods Totally 75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 =70) and control group (n = 5 ). Rabbi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CCl4 into the abdominal cavity twice every week and the doses of CCl4 wer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of liver function and the body weight, whereas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saline. At the 10th week,48 New Zealand rabbits with hepatic fibrosi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4 groups and injected with CCl4 as before, D-Gal at a dose of 0. 65 g/kg body weight (BW), 0. 70 g/kg BW and 0. 75 g/kg BW, respectively. By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the general state, survival time,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the histopathology, a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 stable animal model of acute hepatic failure was found.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ALT, AST, GGT, HA, LN and PC-Ⅲ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level of ALB was decreased at the end of 10 weeks. Typical features of hepatic fibrosis and the formation of pseudo-lobules were observed at the end of 10 weeks. After treatment with D-Gal, all rabbits in group Ⅰ survived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liver function tests. In group Ⅱ , there was a temporary hepatic injury, but no hepatic coma. Four of the 12 rabbits died (33. 3% ). In group Ⅲ , biochemical indexes changed obviously 12 h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and hepatic injury reached its peak after 48 h. Ten of 12 rabbits were died of severe hepatic failure with a survival time of ( 53. 00 ± 25. 69) h. Histology of liver section revealed massive necrosis in nodules. In group Ⅳ , hepatic injury occurred early and severely. All the rabbits died of severe hepatic failure with a survival time of (32. 70 ± 17. 46) h. Conclusion The experimental model of ACLF could be established by injected with D-Gal in New Zealand rabbits with hepatic fibrosis, induced by CCl4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for 10 weeks.The one induced by 0. 70 g/kg of D-galactosamine was more stable and showed similar clinical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human beings. So it can be a good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studies of ACLF.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建立一种由慢病毒载体表达人端粒酶反转录酶亚单位,具有原代肝细胞的特性的永生化肝细胞系.方法 采用离体两步胶原酶灌注法无菌条件下分离肝细胞,构建慢病毒载体并包装高滴度慢病毒,肝细胞被采用表达永生化基因的慢病毒转染.通过筛选功能基因阳性表达克隆建立永生化肝细胞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18(CK18)表达,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功能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采用功能基因阳性表达筛选建立了永生化肝细胞系,其可连续扩增传代,具有原代肝细胞的特性并未呈现致瘤性,揭示出肝脏实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且表达肝细胞主要的功能基因标志.结论 通过功能基因阳性表达筛选成功建立具有原代肝细胞特性的永生化肝细胞系.  相似文献   
46.
[摘 要] 目的 了解UW器官保存液(简称UW液)感染对肝移植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共68例,将供肝保存液UW液感染后的病例划为阳性组,未被感染的划为阴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第1、3、7、10天肝功能的恢复未见明显差异(P>0.05)。阳性组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为45.7%,阴性组18.1%,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28)。阳性组中UW液培养见两种细菌和(或)真菌的患者术后血培养及腹水培养较阴性组有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0.039)。结论 UW液感染后可增加术后AKI的发生,其中UW液培养见两种细菌和(或)真菌会增加术后血液感染及腹腔积液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7.
肝大部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病死率极高,是非常危重的肝脏手术并发症,并且尚无有效治疗手 段,目前仍然以控制症状为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免疫调节、减轻炎症反应 能力被广泛研究。此外,MSCs具有促增殖和抗凋亡的特性,可以促进肝脏的修复和再生。综上,MSCs移 植成为治疗肝大部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研究热点,本文对MSCs的治疗效果及其促进肝脏修复的机制作一综 述。  相似文献   
48.
生物人工肝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功能衰竭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病人惟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供体器官缺乏、费用高昂、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病人往往在等待供体过程中由于病情进展而迅速死亡,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可为病人提供短暂的肝功能支持,从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细胞来源、细胞培养方式及生物反应器三方面综述BAL目前的研究现状及近年来的进展.  相似文献   
4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膀胱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肿瘤血管形成的关键因子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VEGF及其VEGF在膀胱癌中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 ,以便寻求膀胱癌诊断、监测、估计预后及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50.
小鼠骨髓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的有功能的干细胞,可能成为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我们建立恰当的体外诱导培养体系,促使骨髓干细胞转化为肝细胞。方法获取骨髓干细胞,建立以FGF、HGF、OSM、EGF为主的细胞诱导培养体系。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RT-PCR检测基因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蛋白水平检测ALB和CK18表达情况。PAS染色检测其糖代谢功能。结果在诱导过程中,多极性的肝细胞样细胞在12 d内可以观察到,且其随着细胞分化过程逐渐增多、集落增大。诱导细胞在7 d内表达AFPmRNA并维持到第21天,但后期表达减弱;在7天内表达ALBmRNA和CK18mRNA,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其表达不断增强;在14 d内表达TTRmRNA,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其表达不断增强。免疫荧光染色进行定位:在诱导组,诱导21 d的细胞表达ALB和CK18,其中ALB表达于胞浆和胞膜,而CK18表达于胞浆。糖原染色发现诱导组中,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染的糖原颗粒。结论我们建立的以细胞因子FGF、HGF、OSM、EGF为主的细胞诱导培养体系是有效的,通过诱导骨髓干细胞,我们获得了有部分肝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