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血清可溶性核小体(serum soluble nucleosome)表达水平;分析血清核小体与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血清核小体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Annexin V,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外周血可溶性核小体及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n=76)血清核小体浓度(0.746±0.244)低于正常对照组(1.237±0.394)(t=9.112,P<0.01),且与抗核小体抗体浓度呈负相关(r=-0.458,t=4.434,P=0.000);以正常对照组(n=69)血清核小体浓度均数的95%可信区间1.14~1.33作为核小体浓度正常范围,结果显示:SLE患者核小体减低组(A组,OD<1.14,n=54)的发热、皮疹、C3降低、血沉(ESR)增高、管型、血尿、蛋白尿、anti-SSA等临床指标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核小体增高组(B组,OD≥1.33,n=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1,0.0035,0.0164,0.0242,0.0171,0.0135,0.0001,0.0000);SLE患者核小体减低组中疾病活动的阳性率(79.63%)高于核小体浓度增高组(45.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P=0.0033)。结论:SLE患者血清核小体浓度可减低或增高,血清核小体浓度与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血清核小体减低与SLE患者皮肤损害、肾损害的发生和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核小体在SLE尤其是狼疮性肾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2.
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临床生化指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狼性肾炎(SLE)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46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行肾活检,按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积分:轻度损害≤+2分,中度3 ̄5分,重度≥6例,同时测定每例患者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Tamm-Horsfall蛋白(THP)及尿渗透压。结果:肾间质损害程度与肌酐清除率、尿渗透压成正比,与尿蛋白成反比。结论:狼疮性肾炎肾间质病  相似文献   
153.
癌引流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近数十年来国内外文献已有不少报道,一般认为从淋巴窦组织细胞增生(sinus histioc-ytosis 简称 SH)和/或淋巴细胞、生发中心反应来观察患者的淋巴结免疫反应,可配合临床提供形态学证据。基于淋巴结印片既能用于对原发癌转移的诊断,同时又能在细胞水平上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化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AMI患者按实施的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实施急救和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MI患者救治中采用临床路径化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5.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等解析了外照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放射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外照射放射病的及时处理及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依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其中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临床经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剂量估算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策略。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临床经过时相性不明显。慢性放射病以无力型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要表现,多为职业性,剂量阈值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因素。外照射放射病的治疗在注重躯体治疗同时还需关注心理评估和疏导,采取综合措施,后期需进行长期系统医学随访,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