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560篇 |
免费 | 1831篇 |
国内免费 | 112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5篇 |
儿科学 | 413篇 |
妇产科学 | 169篇 |
基础医学 | 1537篇 |
口腔科学 | 369篇 |
临床医学 | 4512篇 |
内科学 | 2894篇 |
皮肤病学 | 308篇 |
神经病学 | 981篇 |
特种医学 | 121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2421篇 |
综合类 | 9303篇 |
预防医学 | 4079篇 |
眼科学 | 409篇 |
药学 | 3915篇 |
55篇 | |
中国医学 | 3782篇 |
肿瘤学 | 8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2篇 |
2023年 | 776篇 |
2022年 | 849篇 |
2021年 | 1043篇 |
2020年 | 866篇 |
2019年 | 818篇 |
2018年 | 785篇 |
2017年 | 497篇 |
2016年 | 660篇 |
2015年 | 729篇 |
2014年 | 1620篇 |
2013年 | 1379篇 |
2012年 | 1867篇 |
2011年 | 1883篇 |
2010年 | 1850篇 |
2009年 | 1686篇 |
2008年 | 1713篇 |
2007年 | 1657篇 |
2006年 | 1598篇 |
2005年 | 1373篇 |
2004年 | 1322篇 |
2003年 | 1197篇 |
2002年 | 1018篇 |
2001年 | 1131篇 |
2000年 | 902篇 |
1999年 | 848篇 |
1998年 | 659篇 |
1997年 | 645篇 |
1996年 | 678篇 |
1995年 | 600篇 |
1994年 | 511篇 |
1993年 | 416篇 |
1992年 | 438篇 |
1991年 | 352篇 |
1990年 | 351篇 |
1989年 | 362篇 |
1988年 | 317篇 |
1987年 | 281篇 |
1986年 | 242篇 |
1985年 | 201篇 |
1984年 | 182篇 |
1983年 | 159篇 |
1982年 | 137篇 |
1981年 | 110篇 |
1980年 | 97篇 |
1979年 | 49篇 |
1978年 | 30篇 |
1959年 | 41篇 |
1958年 | 36篇 |
1957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设计一台减重式多态康复训练评定系统,通过具有倾斜功能的训练床来实现人体不同程度的减重,通过主控计算机控制驱动装置来实现患者在减重状态下进行下肢主动屈伸和被动屈伸的运动训练,并能对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状态下的足底压力、运动参数以及静态平衡参数进行测试和统计分析。对45名健康受试者进行测试,静态平衡各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7,说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为临床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了解医院5年溶血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指导临床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标本分离的324株溶血葡萄球菌,对其临床分布及相关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5年324株溶血葡萄球菌主要集中于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科等科室,且多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52.2%;溶血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或多药耐药,未检到万古霉素和呋哺妥因耐药菌株,万古霉素敏感株的MIC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性亦由2004年的45.2%上升到2008年的68.7%,但利福平和四环素的耐药性逐年降低. 结论 近年来,溶血葡萄球菌所致感染日趋严重,表现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应加强对此类细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3(hIL-3)基因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IL-3。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IL-3m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IL-3基因cDNA,通过T/A克隆法,首先构建pUCm-T/hIL-3,然后构建其真核表达型载体pcDNA3/IL-3。结果:pUCm-T/hIL-3内插入片段序列与hIL-3基因序列一致;pcDNA3/IL-3经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成功完成了hIL-3基因克隆和pcDNA3/IL-3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用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建立超声筛查胎儿发育异常回归模型。方法对影响胎儿发育异常的各个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0R值等。结果共有7个因素进入方程,从各影响因素的标准偏回归系及OR值大小分析,以股骨、孕妇年龄、羊水对回归模型影响较大。结论胎儿发育异常与多种因素有关,股骨短小的孕妇应作为超声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996.
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2005年10月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发生的一名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导致该病例的主要病因.方法 采集病例呼吸道标本以及血清标本,对呼吸道标本利用分子鉴别诊断技术以及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核酸;通过血凝抑制试验以及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结果 该病例所有的呼吸道标本H5N1病毒特异性核酸及病毒分离均为阴性.红细胞凝集抑制及微量中和实验显示,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血清H5N1特异性抗体阳转并且有4倍以上增高.结论 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该病例为中国大陆第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重组干扰素β(IFNβ)刺激人肝癌细胞系HepG2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IFNβ下凋HepG2相关基因。方法重组IFNβ2000U/ml刺激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以生理盐水作用的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制备细胞裂解液,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份,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埃希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重组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58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插入片段。随机挑选其中35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12种编码基因。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了解IFNβ在肝细胞内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核酸疫苗Sj14-3-3联合CpG和mIL-12免疫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在证明核酸疫苗pcDNA3.1(+)-Sj14-3-3具有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基础上,联合使用CpG和pcDNA3.1(+)-mIL-12,观察此二种佐剂在攻击感染小鼠的免疫效果及其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机制。方法 分别用pcDNA3.1(+)-Sj14-3-3+pcDNA3.1(+)-mIL-12、pcDNA3.1(+)-Sj14-3-3+CpG、pcDNA3.1(+)-mIL-12和CpG免疫小鼠。攻击感染后6W计数成虫负荷和肝虫卵数;检测免疫后0W、6W和12W小鼠血清总IgG、IgG1和IgG2a水平;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鼠脾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比率。结果 pcDNA3.1(+)-Sj14-3-3+pcDNA3.1(+)-mIL-12和pcDNA3.1(+)-Sj14-3-3+CpG免疫小鼠的减虫率分别为41.2%和28.7%;减卵率分别为52.6%和41.2%。单独使用pcDNA3.1(+)-mIL-12和CpG也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保护性免疫主要通过诱导宿主产生CTL、TH1型和体液免疫应答。结论 pcDNA3.1(+)-mIL-12和CpG具有较强的增强核酸疫苗pcDNA3.1(+)-Sj14-3-3抗血吸虫攻击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醛固酮合酶和Y染色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醛固酮合酶基因CYP11B2-344C/T、Y染色体Hind 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4例,正常人386名提取白细胞DNA,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HindⅢ)方法检测醛因酮合酶和Y染色体基因多态性。结果 Hind Ⅲ多态性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Hind Ⅲ(+)基因型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P=0.03)。CYP11B2 CC、CT基因型与Hind Ⅲ(-)基因型组合时,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1.998倍(P=0.01)。结论Y染色体Hind 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CYP11B2-344C/T多态性与Y染色体胁Hind Ⅲ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具有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评价切断髂腰肌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切断髂腰肌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方法:(1)选取本院解剖学教研室成年尸体标本4具,共8条完整髂腰肌标本,观察其腹股沟韧带下方部分的大体形态,肌、腱比例及切断前后显露的范围.(2)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13例,其中7例保留髂腰肌的完整性(Ⅰ组),6例切断髂腰肌(Ⅱ组),分别于术后1月、2月及6月评估屈髋肌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髂腰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为肌、腱混杂结构,腱、肌比例平均1∶4.1,切断髂腰肌后显露范围明显扩大.(2)术后1个月Ⅱ组屈髋肌力较Ⅰ组差(P<0.01);术后2个月两组肌力均恢复至4级以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屈髋肌力基本恢复正常.除1例髂腰肌切断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切断髂腰肌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使用髂腹股沟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时,切断髂腰肌有利于骨折的显露及复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