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 方法:将6具新鲜人C2~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 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 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62.
目的:对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Coflex与PLIF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临床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相对完整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研究,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平均(5.33±3.69)个月。术前和术后分别用ODI指数、JOA评分评价,并评价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术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种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手术均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两者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3.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 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 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 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 min,平均出血85.7 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64.
背景: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率及翻修率较高。目的:观察新型内固定物经皮加压钢板修复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加压钢板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24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植入后3d疼痛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平均6.2个月(2.5~11个月),其中14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半年,骨折已愈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再骨折、髋内翻等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植入时、植入后均未输血。平均部分负重时间4.8d(2~14d)。植入后3d疼痛口述分级评分法评测结果显示:1级10例,2级12例,3级2例,1级和2级占91%。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结果证实,植入经皮加压钢板修复股骨颈骨折是安全的;坚强的内固定支持可以满足患者早期扶拐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65.
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未行椎板减压,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结果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40.2%、79.6%、24.5°,术后93.5%、97.3%、4.7°,随访时87.8%、94.2%、4.9°;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42.5%,术后93.4%;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无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间接椎管减压、恢复和维持脊柱正常序列、防止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等优点,是治疗该类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6.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的优越性。方法:采用全椎板切除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age治疗20例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随访1年~1年4个月,近期疗效满意,未产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全椎板切除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不仅可实现充分减压,而且可以预防继发性腰椎不稳的产生。  相似文献   
67.
应用MTT法测定SDH活性及肿瘤干细胞集落形成法对HOS-9603细胞系进行体外热灭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5℃60min或50℃10min以上,HOS-8603基本失去细胞集落形成能力;(2)SDN的活性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下降;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有较好的相关性,(3)提示了临床无需采用煮沸灭活即可将肿瘤细胞杀灭.  相似文献   
68.
EAM树脂与羟磷灰石(HA)按一定比例调和形成一种新材料-EH型复合材料.对HA/EAM不同重量比的EH型复合材料人工骨进行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测定。结果表明:1.EH型复合材料的抗压和抗弯强度随H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2.HA/EAM为3/2和2/1的两组EH型复合材料的抗压和抗弯强度十分接近,而EAM树脂含量增加,更易塑型。因此,我们把HA/EAM为3/2的EH型复合材料作为我们实验和临床应用的标准材料。  相似文献   
69.
应用环锯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例14个核间隙,采用EH型复合材料人工骨圆柱体代替髂骨移植,术后3~4年5个月X线随访检查发现EH型复合材料圆柱体能有效地恢复和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术后3个月植入椎间隙己基本达到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应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3-01—2015-01采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4例(26髋)髋关节疾患。采用Kawamura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骨长入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平均16(6~28)个月随访,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6.6±10.2)分,末次随访时评分为(88.3±6.3)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表现:2例术后发现透亮带,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固定稳定,未出现明显假体移位、假体周围骨溶解征象。其中21髋发现在假体与界面之间有明显骨长入征象。并发症:4例术中出现股骨距裂缝骨折。结论采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骨长入明显,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