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对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第三代Gamma钉(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TG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创伤、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将2007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55例)和TGN组(52例).术前评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PFNA组为(66.6±15.4)min,TGN组为(73.1±20.8)min(P>0.05).透视时间:PFNA组为(2.97±1.14)min,TGN组为(3.43±1.18)min(P<0.05);失血量:PFNA组为(219.5±107.5)ml,TGN组为(269.0±123.9)ml(P<0.05).术中在PFNA击入过程中其远端发生4例股骨干单侧皮质劈裂,TGN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91例患者获得随访,PFNA组46例,TGN组45例,随访时间(17.5±3.69)个月.术后PFNA组有1例再骨折,1例内固定失败;TGN组未见此类并发症.随访中51例恢复到伤前活动水平,PFNA组27例,TGN组24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PFNA和TG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并发症及术后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少等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utcom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and 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 (TGN)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7 to June 2008, the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PFNA group ( n = 55 ) and TGN group ( n = 52 ) randomly.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were comparable in aspect of general data. The clinical data of surgical trauma,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our study.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66.6 ± 15.4) min in PFNA group and (73. 1 ± 20.8 ) min in TGN group (P > 0. 05 ). The mea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219.5 ± 107.5 ) ml in PFNA group compared with (269.0 ±123.9) ml in TGN group ( P < 0. 05 ). The mean fluoroscopy time was ( 2.97 ± 1.14 ) min in PFNA group and (3.43 ± 1.18) min in TGN group (P<0.05). Unilateral femoral shaft splits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nail was observed intra-operatively in four patients of the PFNA group and in one of the TGN group,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Of all, 91 patients ( n =46 in the PFNA group and n =45 in the TGN group) were followed up for a duration of ( 17.5 ±3.69) months. There was one re-fracture and one implant failure during the follow up period in PFNA group, which was not found in TGN group. Fiftyone patients recovered to normal activity status, including 27 in the PFNA group and 24 in the TGN group,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Conclusions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an be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PFNA and TG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lication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PFNA takes advantages of less blood loss, less operative time and less fluoroscopy time over TGN.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观察Ⅱ型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2,CB2)选择性抑制剂(AM630)对磨损颗粒诱导炎症性骨溶解的治疗作用。 方法 雌性 BALB/c小鼠45只,其中15只作为颅骨供体,其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钛颗粒诱导的小鼠air-pouch骨溶解模型,药物组建模前2d经腹膜下注射CB2抑制剂-AM630(200 μg·kg-1 ·d-1),持续至建模后2周。小鼠处死取材,大体观察植入骨片周围炎症变化;HE染色观察细胞浸润程度;形态计量学检测囊壁厚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TRAP)染色检测成熟破骨细胞;定量RT-PCR检测CB2、IL-1β、TNF-α、核因子NF-κB配体的受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和核因子NF-κB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 mRNA含量。 结果标本大体观察,对照组植入骨片周围有红肿、渗出等明显的炎症变化,药物治疗后,炎症改变明显减轻。HE染色结果表明,对照组囊壁内大量巨噬细胞浸润;空白组及药物组囊壁内细胞少,多为成纤维细胞;对照组囊壁较厚(192.2±19.4) μm,空白组和药物组囊壁厚度分别为(88.5±14.7) μm、(122.1±15.2)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植入骨片周围TRAP深染区域较多,AM630治疗后深染区域明显减少;定量RT-PCR结果表明,钛颗粒刺激能够上调CB2、IL-1β、TNF-α、RANKL和RANK mRNA表达水平,药物组上述基因mRNA水平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2选择性抑制剂能降低磨损颗粒引起的炎症反应,抑制破骨细胞活化。CB2有望成为治疗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3.
背景: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三种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 方法:制作18具成人股骨标本制成转子间骨折模型,以动力髋螺钉、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另外回顾分析39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以上3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 结果与结论 应力分析结果证明,Gamma3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力学性能优于动力髋螺钉(P < 0.05),Gamma3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无明显差别。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最多、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 < 0.05)。内固定后髋关节早期Harris评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Gamma3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远期评分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A2型骨折不推荐使用动力髋螺钉;A2型伴随明显骨质疏松和A3型应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内固定器械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临床证实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30例,颈椎骨折脱位(无关节交锁)失稳12例,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颈椎间融合率为93.4%,椎间隙高度平均增高31.3%;脊髓型颈椎病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为9.7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15.9分,术后改善率为84.9%.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为(按Frankle分级):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恢复至C级、7例B级恢复至C级、2例B级恢复至D级、16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10例D级恢复E级,有2例A级手术前后未有恢复.49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16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结论 在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的治疗中PCB系统显示了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的优点,PCB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5.
不同温度对HOS——8603细胞株的热灭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临床热灭活恶性骨肿瘤细胞的适宜温度。方法:应用MTT法测定SDH活性及肿瘤干细胞集落形成法对HOS-8603细胞株进行体外热灭活(42℃-50℃)实验研究。结果:45℃60min或50℃10min以上时,HOS-8036已基本失去细胞集落形成能力。SDH的活性随温度升高及时间延长面下降,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以上研究提示临床上无需采用煮沸方法.灭活温度在50℃左右即可将肿瘤细胞杀灭。  相似文献   
126.
127.
骨盆新月形骨折是Young-Burgess骨盆骨折分型中侧方挤压型Ⅱ型中典型的后环损伤表现。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其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分型、骨盆稳定性及手术方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在骨盆新月形骨折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骨盆新月形骨折的临床特征、分型、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使读者对骨盆新月形骨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8.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 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 < 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 (P < 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9.
背景:髓内钉具有优良的力学承载性能,提高了骨与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减少了骨折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内植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内植物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争议。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9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 2例,Ⅲ B 1例,Ⅳ 4例)累及股骨干骨折7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受伤原因:高能量损伤16例,低能量损伤1例。记录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2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4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转子下骨折、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固定时仅有1例患者出现插钉困难。固定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2%。结果证实,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本身设计合理,其防旋刀片对骨折端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疗效较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的技术要点,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损伤及疾病患者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65.9±6.8)岁;体重指数(24.4±3.2).记录每例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法)等,分析该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切口(8.3±0.9)cm;手术时间(92.1±13.5)min;输血量(300±218.2)ml;髋臼外展角(46.3±2.9)°;术后住院天数(7.9±1.7)d.平均随访17.3个月(6~24个月).前20例患者术后3个月有11例患者主诉臀部疼痛,术后6个月有9例,术后12个月减少到5例;后15例未出现类似症状.无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91.3±5.7)分.结论 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康复信心足,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