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颈前路钢板融合器(PCB)置入,不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松质骨碎片植骨。治疗颈椎创伤伴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5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在1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12例颈髓不全损伤者基本恢复正常,3例颈髓完全损伤者截瘫无恢复。14例颈椎病术前日本骨科学分(JOA)评分为7~13分,平均为9.6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平均15.8分,术后改善率为83.8%。21例患者接受单节段的固定,7例为双节段,1例为三节段固定。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仅有1枚螺钉松动部分脱出。供骨部位无并发症。结论 PCB的优点在于防止供骨和植骨部位并发症发生,提供即刻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预防螺钉松动及断裂,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前凸。术后无需使用颈托。  相似文献   
112.
EH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和生物力学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AM树脂与羟磷灰石(HA)按一定比例调和形成一种新材料-EH型复合材料。对HA/EAM不同重量比的EH型复合材料人工骨进行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测定。结果表明:1.EH型复合材料的抗压和抗弯强度随H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2.HA/EAM为3/2和2/1的两组EH型复合材料的抗压和抗弯强度十分接近,而EAM树脂含量增加,更易塑型。因此,我们把HA/EAM为3/2的EH型复合材料作为我们实验和临床应用的标  相似文献   
113.
参照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多种新型髓内针,设计了具有加压和抗旋转功能的叶子交锁加压髓内针。用此加压针加钢丝环扎治疗股骨干骨折21例,疗效满意。大部分病人术后2—4周离床部分负重,8—12周内完全负重。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2例有少量内翻畸形,1例外旋畸形10°,1例患肢缩短1cm和1例深部迟发感染。膝屈曲平均147°。  相似文献   
114.
115.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7例7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DHS组,71例)和PFNA(PFNA组,66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7例患者获2~3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PFNA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DHS组(均P〈0.05);PFNA组和DHS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6.4%和83.1%。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有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上应作为优先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微创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PCCP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骨折均采用牵引床闭合复位,微创植入PCCP,并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及平均愈合时间的情况。结果本组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8.3±16.6)min(29~9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72.6±48.3)mL(20~100 mL)。所有患者均随访6~14个月,平均(9.8±1.3)个月。VAS评分结果,术前为(6.23±0.63)分,术后1周为(3.62±0.68)分,术后1个月为(2.23±0.52)分,末次随访为(1.06±0.37)分。所有患者均获得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8±1.2)个月(2.2~4.3个月)。88%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到伤前水平。结论 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缓解早,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满意地用于高龄患者A1和A2型转子间骨折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17.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P〈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8.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P<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9.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 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 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 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 min,平均出血85.7 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0.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 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 < 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 (P < 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