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抑制核因子-κB(NF-κB)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6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创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伴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采用致伤前1 h腹腔注射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200mg/kg.动态观察伤后0.5、2、4、6、8h大鼠肝组织NF-κB、HSP70、肝脏病理、肝功能、TNF-α、IL-6等变化.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HSP70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结果 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6 h达到高峰;HSP70伤后2 h较正常对照相比[(10.8±1.1)、vs.(4.7±0.5),P<0.01],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23.0±1.7)vs.(4.7±0.5),P<0.01].TNFα、IL-6伤后逐渐升高,并于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TNF-α(173.7±12.1)vs.(30.8±1.8)pg/ml,P<0.01;IL-6(175.5±12.5)vs.(10.4±0.7)pg/ml,P<0.01];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窦内淤血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增高,8 h达到峰值,和创伤组相比[ALT(640.6±80.2)vs.(536.8±60.0)nmol-1·L-1,P<0.01;TB(4.7±1.1)vs.(1.6±0.2)mol/L,P<0.01].抑制NF-κB再致伤后,HSP70在肝组织中表达仍然较高,但在伤后各个时相点的表达均较未抑制NF-κB创伤性休克伤组明显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16.9±4.4)vs.(23.0±1.7),P<0.05].TNF-α、IL-6伤后各个时相点均迅速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TNF-α(135.2±10.2)vs.(173.7±12.1)pg/ml,P<0.05;IL-6(113.0 4±10.8)vs.(175.5±12.5)pg/ml,P<0.05];肝脏大体淤血、肿胀明显减轻;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明显好转,肝窦内淤血减轻,仅见少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伤后4 h,血清ALT、TB即明显下降,和未抑制组相比[ALT(540.8±66.2)vs.(640.6±80.2)nmol-1·L-1,P<0.05;TB(2.3±0.3)vs.(4.7±1.1)mol/L,P<0.05].结论 NF-κB、HSP70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生,抑制NF-κB的活性有助于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的急性损害,NF-κB、HSP70可作为反映创伤休克后肝脏损害程度的重要应激指标.  相似文献   
92.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肾移植已成为挽救终末期肾病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但由于受者术后的低免疫状态或过度的药物性免疫抑制,肺部感染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一直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我们发现有一些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病情进展迅猛,很容易在早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而死亡,其临床特点及进程与2003年初流行我国的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类似。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皮肤创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α,SDF-1α)在诱导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BMDCs)向创面募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BMDCs,并通过CXCR=4(SDF-1d特异性受体)免疫荧光鉴定BMDCs.培养的BMDC8分为正常培养组(BMDCs组)和CXCR4抗体共孵育组(100 ng/ml,anti-CXCR4组),用CM-DiI标记后分别将各组BMDC8注入全层皮肤缺损伤小鼠模型的尾静脉,同时以注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作为对照组,观察创面标记的BMDCs数量及创面愈合率. 结果 (1)BMDCs均表达CXCR4;(2)在伤后7和14 d BMDCs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1.3±4.6)%和(92.3±2.1)%,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点对照组[(29.3±2.3)%、(77.3±2.5)%]和anti-CXCR4组[(30.7±4.6)%、(85.7±1.5)%](P<0.05),而anti-CXCR4组的创面愈合率仅在伤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伤后7和14 d,BMDCs组创面标记的BMDCs数目分别为(535±84)个/每张切片和(769±124)个/每张切片,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点的anti-CXCR4组[(335±97)个/每张切片;(521±127)个/每张切片](P<0.05). 结论 BMDCs参与并促进皮肤创面愈合;SDF-1α在诱导BMDCs到达创面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创伤后巨噬细胞抑制T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创伤后巨噬细胞掏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创伤小鼠的巨噬细胞,加入至正常小鼠T细胞培养系统中,测定T细胞功能及细胞内信使分子。结果:创伤后巨噬细胞在体外可明显抑制经ConA刺激的正常T淋巴细胞转化、白介素2(IL-2)的生成、IL-2受体α(IL-2α)的表达以及IL-2mRNA、IL-2RαmRNA水平,可升高正常活化T细胞内cAMP含量,降低cGMP含量、游离钙(〖Ca^2+〗i浓  相似文献   
95.
热休克蛋白70对严重创伤休克后肝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严重创伤休克后肝脏作用.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致严重创伤模型,动态观察伤后8 h大鼠肝组织HSP70、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等变化.HSP70表达测定采用免疫印迹法,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伤后HSP70在肝组织中表达迅速增加,6 h达到峰值,伤后8 h仍维持较高水平;创伤合并休克后,HSP70表达高峰提前至伤后4 h,持续表达至伤后6 h后逐渐下降,死亡前在肝组织中仍有少量表达.创伤休克后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明显增高(P<0.01),白蛋白下降(P<0.01).肝脏镜下创伤休克后6 h肝窦内出现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在创伤休克早期,HSP70可能参与了肝组织细胞抗损伤机制的启动,但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HSP70的过高持续表达,则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HSP70在创伤休克后肝保护与肝损害过程中可能发挥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6.
近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对大鼠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近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对大鼠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门静脉结扎组。观察术后0.5、1、2、3、7和14d肝脏大体结构和血浆转氨酶的变化。用TUNEL法对结扎侧肝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侧肝细胞的增殖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扎侧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变小,对侧则成比例的代偿性增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全肝的总重量维持恒定,肝脏功能基本保持正常。TUNEL显示结扎侧肝细胞在术后凋亡明显增加,于第2天达高峰,同时对侧肝细胞却明显增殖。电子显微镜显示结扎侧肝脏早期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晚期明显纤维化。结论 近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由于肝细胞大量凋亡呈进行性萎缩,对侧则成比例的代偿性增生,全肝的总重量和肝脏功能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NF-κB靶向性寡核苷酸(ODN)“圈套”策略对创伤性炎症大鼠肝脏TNF-α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创伤性炎症组、“圈套”ODN组和变异“圈套”ODN组。运用凝胶阻滞实验检测创伤性炎症术后肝脏组织NF-κB的活性及合成“圈套”ODN的体外竞争抑制试验,用RT-PCR检测大鼠肝脏组织TNF-α mRNA水平,ELISA检测大鼠肝脏组织TNF-α的蛋白水平。结果 大鼠创伤性炎症术后3h肝脏NF-κB的活性开始升高,术后12h达高峰。肝脏组织TNF—α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也明显上升,与NF-κB的活性改变一致,“圈套”ODN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NF-κB活性。“圈套”ODN治疗后大鼠肝脏组织TNF—α的表达明显下降,肝脏功能明显好转,而变异“圈套”ODN没有效果。结论 NF-κB靶向性“圈套”ODN通过特异性抑制NF—κB活性,可以有效地抑制创伤性炎症大鼠肝脏炎症介质TNF—α的释放,从而改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TNF-α在血管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探讨纤维化疾病发生的机制. 方法 取健康胎儿脐带,体外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取第3~5代对数生长期HUVEC分别接种于12孔板和6孔板中,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任何刺激因素;5、10、25、50、100 ng/mL TNF-α组,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相应终浓度TNF-α,每组3个样本.培养72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12孔板中各组细胞凝血因子Ⅷ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计算2种因子双阳性细胞数比值及吸光度值比值;RT-PCR检测6孔板中各组细胞钙黏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灰度值比值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1)原代培养HUVEC为圆形、短梭形或扁平形,传代后细胞呈铺路石样旺盛生长.经第1、2、3、4、5次传代后HUVEC凝血因子Ⅷ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5±1.8)%、(88 1±5 0)%、(93.6±3.7)%、(92.9±4 8)%、(89.5±1.1)%,明显高于原代培养HUVEC的(81.4±3.8)%,F值均为7.481,P值均小于0.05.(2)对照组细胞呈圆形、短梭形或扁平形,细胞间连接紧密;5、10、25、50、100 ng/mL TNF-α组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向长梭形转变,细胞间连接减少、间隙变大.(3)对照组中凝血因子Ⅷ、α-SMA双阳性细胞数比值和吸光度值比值分别为0.055±0 015、0.078±0 017,均显著低于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的0 257±0.106、0 280±0.129、0.505±0 059、0.817±0.035、0.929±0.101和0.437±0 040、0 456±0.097、0 496±0.082、0.787±0 131、0.885±0 087,F值分别为45 009、50.099,P值均小于0.01.(4)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细胞中钙黏蛋白mRNA水平分别为0.70±0.05、0.63±0 06、0 60±0.10、0.45±0.16、0 26±0.14,后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83±0.03,F值均为11.593,P <0.05或P<0.01.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细胞α-SMA和Ⅰ型胶原mRNA水平分别为0.45±0.10、0.51±0.16、0.49±0 12、0.60±0.09、0 76±0.03和0.38±0.18、0.45±0.15、0 52±0 12、0 66±0.17、0.76±0.20,后3组2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7±0.14、0 31±0 12,F值分别为7.839、2.898,P <0.05或P<0.01. 结论 TNF-α呈明显浓度依赖性促进HUVEC向间质细胞转化,可能是瘢痕形成中纤维化组织内肌成纤维细胞的又一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
目的 了解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对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 方法 将5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于其背部制作约2 cm×2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大鼠创面外涂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rhGM-CSF)凝胶,10 μg/cm2,rhGM-CSF实际作用量为1×10-4 μg/cm2;对照组创面涂抹不含任何药物的凝胶基质,10 μg/cm2.2组每日给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于致伤后1、3、5、7、14 d,每组每时相点处死5只大鼠:(1)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2)于前4个时相点取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GM-CSF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M-CSF、CD31及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P70S6K、磷酸化(p-)P70S6K、4E-BP1、p-4E-BP1、mTOR、p-mTOR表达量.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伤后1d,2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接近(t=0.307,P>0.05);伤后3~ 14 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704~ 4.030,P <0.05或P <0.01).(2)HE染色可见,与对照组同时相点相比,治疗组创面肉芽组织及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创缘角化上皮细胞增殖明显.(3)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2组大鼠创面GM-CSF含量及蛋白表达量均在伤后3d达到峰值,对照组分别为(720.9±0.9)pg/mL、2.45±0.10,治疗组分别为(910.5±1.3)pg/mL、2 80±0.48.治疗组各时相点GM-CS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105.743~298.971,P值均为0.000),治疗组伤后1、5、7 d GM-CS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4.070~5.275,P值均小于0.01).(4)治疗组伤后1、3、7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7.237~26.401,P值均小于0.01).(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组织中mTOR和p-mTOR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t值为2.921 ~23.143,P <0.05或P<0.01).治疗组P70S6K表达量伤后3、5、7d高于对照组(t值为2.950~5.275,P<0 05或P<0.01),p-P70S6K表达量于伤后1、3、7d高于对照组(t值为3.307 ~22.793,P<0.05或P<0.01).治疗组伤后1、3、5 d 4E-BP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2.449~6.431,P<0.05或P<0.01),p-4E-BP1表达量于伤后1、3、7 d高于对照组(t值为5.522~11.613,P值均小于0.01). 结论 GM-CSF能促进大鼠创面组织mTOR蛋白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70S6K、4E-BP1的磷酸化,从而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圈套寡核苷酸(ODN)对NF—κB活性及创伤炎症反应大鼠肝脏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测定合成的环状哑铃形圈套ODN对NF—κB的DNA结合能力的竞争抑制作用;利用NF—κB反应性报告细胞株HEK-不稳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d2EGFP),观察圈套ODN瞬时转染对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性炎症组、圈套ODN组和无关ODN组。利用EMSA检测各组肝脏组织NF—κB的DNA结合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肝脏组织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的蛋白水平。结果 设计的环状哑铃形圈套ODN对NF—κB的DNA结合能力具有竞争抑制作用,1μg/ml和2μg/ml圈套ODN瞬时转染HEK—d2EGFP,可明显抑制p65蛋白诱导的d2EGFP表达。大鼠创伤性炎症后3h,肝脏NF—κB活性开始升高,伤后12h达高峰。肝脏组织TNF—α、IL-6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也明显上升,与NF—κB的活性改变一致。圈套ODN治疗后,大鼠肝脏组织TNF—α、IL-6的表达明显下降,肝脏功能明显好转,而无关ODN则没有治疗效果。结论 设计的靶向NF—κB的环状哑铃形圈套ODN可通过特异性抑制NF-κB活性,有效阻止创伤性炎症大鼠肝脏炎症介质TNF—α、IL-6的释放,从而改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