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修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34例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创面特点、术前血糖的控制和修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糖尿病病史2~40年,平均10.5年;60岁以上老年组较45~59岁老年前期组的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严重。(2)溃疡创面以足部最多,自发性溃疡、抓伤、烫伤、磨擦伤为常见诱因,创面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术前、术后血糖控制为(9.1±3.3)mmol/L和(8.7±2.6)mmol/L,P>0.05。(4)植皮14例,成功11例,随意皮瓣7例均成活,截肢(趾)8例,6例Ⅰ期愈合,1例血管移植成功,溃疡自愈。结论:老年人糖尿病易合并糖尿病足和皮肤溃疡,术前、术后控制血糖,合理处理创面和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修复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2.
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分布的规律,分析用P63、CD29单标记和双标记法鉴定表皮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5例正常人头顶部、足背、足底、阴阜(阴毛区)、阴囊等21个部位的全层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SP)染色法,用P63、CD29作为一抗进行单、双标记。对染色结果作图像分析并以阳性单位(PU)值表示,观察表皮干细胞在各部位皮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P63单标记法及P63、CD29双标记法染色均显示, 正常人体21个部位中,足背皮肤的PU值最小,头皮PU值最大。CD29单标记法染色显示,足底皮肤 PU值[(11.9±1.5)%]最小,头皮PU值[(29.1±5.0)%]最大。毛发区皮肤P63、CD29单、双标记染色的PU值均高于汗毛区(P<0.01),但躯干与四肢部位皮肤P63、CD29单标记及双标记染色的 PU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头顶部、阴阜、阴囊皮肤组织中的表皮干细胞多于其他部位。P63、CD29单标记法对表皮干细胞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而P63、CD29 双标记法的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高;后者不失为鉴定表皮干细胞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 12只大耳白兔 2 4只耳上的 72个创面 ,随机分为rhEGF(10 μg/cm2 )治疗组、rhbFGF(10 0AU/cm2 )治疗组和对照组 (涂以 1%磺胺嘧啶银霜 )。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 ,分别取不同时段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电镜检查 ,并通过原位杂交检测标本中整合素 β1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两治疗组整合素 β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创面修复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 ,且修复质量较对照组高 (P <0 .0 5 ) ;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胚芽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rhEGF、rhbFGF均能提高创面修复质量 ,在修复早、中期使用rhbFGF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中、晚期使用rhEGF能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根据时效 ,联合应用rhEGF、rhbFGF可获得最佳效价比。  相似文献   
54.
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感染是严重烧伤后常见感染之一。文献[1]曾对我科1993~1999年烧伤创面进行微生物生态学调查,结果创面真菌感染阳性率为3.8%,而在严重烧伤患者中真菌感染高达10.4%,其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病死率高。本文总结我科1993~2003年严重烧伤并发真菌感染24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5.
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运用黏附实验将人表皮干细胞分选出来后大量培养,将成纤维细胞和表皮干细胞转移到真皮底物上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并将之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模型,于术后第1、2、4周处死动物,收集标本,进行组织学、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组织工程皮肤移植后4周具备完整的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层中具备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表皮细胞间还可以看到有桥粒、半桥粒、角质透明颗粒和粗张力微丝柬。表、真皮层间有连续的、完整的基底膜。真皮网架破坏明显,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学形态和超微结构上已接近于正常的皮肤,从而为临床修复皮肤缺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 β1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粘连蛋白 (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探讨TGF β1、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浓度分别为 0、5、10、2 5、5 0、10 0 μg/L的TGF β1作用下 ,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变化。结果 TGF β1浓度在 10~ 5 0μg/L之间时 ,可明显刺激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的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较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TGF β1浓度增加 ,促合成作用也随之增加 ,浓度在 10 0 μg/L时 ,作用达到饱和。 结论 TGF β1作用下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7.
胎儿毛乳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及其体外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儿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分化潜能,论证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Eagle动物细胞培养基(DMEM)/F12(3:1)中培养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α,SMA—α)、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取第3、7代细胞以成脂诱导液、成骨诱导液体外定向诱导7~10d,油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骨桥蛋白免疫荧光检测鉴定细胞的成脂和成骨特性。结果体外培养的DPCs表达SMA—α、Ⅰ型胶原、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成脂诱导10d后油红染色可见细胞胞浆内红色脂滴形成,成骨诱导7d后Von Kossa染色细胞间有黑色钙结节形成,细胞表达骨桥蛋白。结论体外培养DPCs具有干细胞特性,可作为皮肤组织工程和骨组织工程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8.
解毒烧伤膏能不同程度地促进烧伤浅Ⅱ度、深Ⅱ度和残余创面的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为进一步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笔进行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59.
背景:研究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然而其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是否会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导致瘢痕增生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合成和降解的调控作用.方法:增生性瘢痕组织取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行瘢痕整复术的患者,组织块法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2代细胞,采用氯胺T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0~5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合成和分泌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及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均无促进作用.低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增高趋势,以50,100,500μg/L组增高最显著(P<0.05或P<0.01).同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在细胞与上清中变化一致.说明高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通过增加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合成来促进胶原蛋白降解,从而避免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60.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评价5-羟色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和外科实验室完成。取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89例(每例患者均有1处瘢痕)。男48例,女41例。其中增生性瘢痕68例,非增生性瘢痕21例。两组病例中各取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程度(分级: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的关系。结果:①5-羟色胺含量: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犤(467.82±38.92),(382.79±34.36),(378.65±29.98)ng/g,P<0.01犦。②不同瘙痒级别的瘢痕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3级和2级显著高于10级和0级犤(479.32±40.16),(470.33±39.12),(393.37±37.56),(381.25±32.09)ng/g,P<0.01犦。③瘢痕部位瘙痒程度与局部5-羟色胺含量的关系呈正相关(r=0.918,P<0.01)。结论:瘢痕中、重度瘙痒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瘙痒和无瘙痒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提示5-羟色胺在瘢痕的中、重度瘙痒症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