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Smad7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观察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凋亡和Smad7在细胞中的定位及其mRNA和蛋白含量的改变.结果积雪草甙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增加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 mRNA和蛋白的含量.结论积雪草甙抑制瘢痕的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增加抑制性Smad7蛋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观察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基因(Apaf-1)及结肠腺瘤样息肉病易感基因(APC)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方法,通过标准曲线对Apaf-1及APC在36例膀胱癌和15正常组织中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启动子甲基化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paf-1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率分别为100.00%(36/36)和6.7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C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率分别为69.44%(25/36)和33.3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f-1及APC的甲基化量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随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逐渐升高.结论 Apaf-1及APC的启动子甲基化是膀胱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且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优化α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条件.方法 ASODN经FITC标记,以阳离子脂质体Oligofectamine为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第2~6代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染后24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记录荧光素的细胞内分布;流式细胞术计数荧光细胞百分率、作细胞凋亡分析,以荧光细胞百分率最高者为最佳转染效率,依次筛选细胞接种数量、ASODN浓度和脂质体量.结果 (1)脂质体转染ASODN,所用各转染条件未引起成纤维细胞凋亡;转染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荧光素聚集.(2)接种细胞数量为14.25×104个/孔的荧光细胞百分率为74.0%,接种数量为30.00×104个/孔的为73.3%,接种数量为32.25×104个/孔的为94.3%,接种数量为39.00×104个/孔的为64.2%.(3)转染液中ASODN浓度100 nmol/L,荧光细胞百分率为38.1%;150 nmol/L时,为62.6%;200 nmol/L时49.5%;250 nmol/L时35.8%.(4)转染所用的脂质体量2 μl时,荧光细胞百分率为77.01%,3 μl时85.05%,4 μl为71.64%.结论α1(I)型前胶原基因ASODN脂质体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佳转染条件为接种细胞数量32.25×104个/孔,反义核酸浓度150 nmol/L,脂质体3 μl/孔.通过优化转染条件可提高转染效率,为下一步设计药物开发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5.
1993~1999年烧伤科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目的 研究笔者单位近几年细菌动态及耐药性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对 1993~ 1999年本院烧伤科 784例患者的 345例次阳性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革兰阴性 (G-)杆菌占 5 6 .8% ,革兰阳性 (G )球菌占 39.4 % ,真菌占 3.8%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G 球菌的 6 5 .4 % ,其中耐药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的分离率 1993~ 1999年为 5 3 9% ,1998~ 1999年为 6 4 .3% ;铜绿假单胞菌占G-菌的 37.2 % ;(3)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 ,但耐药率有明显增加 ;(4)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MRSA无 1例耐药。 结论 本院烧伤科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 ,G 球菌次之。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的常用抗生素 ,但耐药率增加的问题不容忽视。MRSA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真皮源干细胞复合人血浆移植对皮肤创面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培养人真皮源干细胞(DMSC),观察其体外分化情况;以人血浆为载体构建DMSC移植物;60只裸鼠背部制作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A组)、单纯血浆支架组(B组)和空白组(C组);创面愈合后第1、2、4、8周取材,免疫荧光检测表皮下及真皮层PGP9、5的表达.以此反映皮肤神经再生情况。结果DMSC体外向神经元样、胶质样、许旺细胞样分化。A组创面愈合后第1、2周表皮下及真皮层PGP9.5荧光密度高于B组、C组(P〈0.01);B组第2周真皮层和第4周表皮下PGP9.5荧光密度高于C组(P〈0.05)。结论真皮源干细胞复合血浆移植有利于皮肤创面的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07.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近年来笔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在烧伤后6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雷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8.
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初步观察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将32只SD大鼠分别造成Ⅰ、浅Ⅱ、深Ⅱ和Ⅲ度烫伤,伤后24h取创面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采用细菌蛋白一生物素标记法(LS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α2、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0(K10)作为一抗,观察不同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Ⅰ度烧伤创面组织中,K10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的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基底层,数量多。浅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位于残留的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主要是毛囊)中,数量较少。深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仅存在于真皮深层健存的皮肤附属器中,数量很少。Ⅲ度创面中,罕见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结论表皮干细胞在烧伤创面中的分布与烧伤深度有关,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可能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再上皮化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9.
人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评价5-羟色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和外科实验室完成。取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89例(每例患者均有1处瘢痕)。男48例,女41例。其中增生性瘢痕68例,非增生性瘢痕21例。两组病例中各取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程度(分级: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的关系。结果:①5-羟色胺含量: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467.82&;#177;38.92)。(382.79&;#177;34.36)。(378.65&;#177;29.98)ng/g,P〈0.01]。②不同瘙痒级别的瘢痕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3级和2级显著高于10级和0级[(479.32&;#177;40.16),(470.33&;#177;39.12),(393.37&;#177;37.56),(381.25&;#177;32.09)ng/g,P〈0.01]。③瘢痕部位瘙痒程度与局部5-羟色胺含量的关系呈正相关(r=0.918,P〈0.01)。结论:瘢痕中、重度瘙痒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瘙痒和无瘙痒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提示5-羟色胺在瘢痕的中、重度瘙痒症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测定不同瘙痒程度的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的差异,评价组胺在人瘢痕瘙痒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取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2002-09/2004-12收治的住院或门诊需手术切除瘢痕的89例患者.瘢痕瘙痒的程度可分为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的关系.结果①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236.32±26.79),(225.68±25.53),(162.31±18.97)ng/g,P<0.01],但在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却无明显差异(P>0.05).②2和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高于0级[0级(173.57±19.85)ng/g,2级(235.32±22.67)ng/g,3级(246.73±27.98)ng/g,P<0.01],1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0级无显著性差异[1级(182.38±20.23)ng/g,P>0.05],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2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瘢痕的瘙痒程度与组胺的含量呈正相关(r=0.912,P<0.01).结论①增生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水平无明显差异.②瘢痕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升高与瘙痒有关,组胺含量升高瘙痒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