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34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鳞癌 (PSSC)、腺鳞癌 (PSAS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 11例PSSA、PSASC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及病理改变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并与同期 2 3 0 0例胃腺癌 (SAC)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率、根治手术切除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90 .1%、63 .6%、9% ,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外侵率、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 77.3 %、2 7.3 %、2 7.3 % ,与SAC相似。所不同的是PSSC、PSASC不发生在早期胃癌 ,只发生在Ⅱ Ⅳ期胃癌 ,Ⅱ Ⅲ期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0 %、5 0 %和 16.7%、0 ,Ⅳ期为 0 ;在病理学上发现腺癌与鳞癌之间的移行和单纯性鳞癌的存在。结论 :PSSC、PSASC只发生在Ⅱ Ⅳ期患者 ,尤以Ⅲ Ⅳ期者为多 ,预后与Ⅲ、Ⅳ期SAC相似。PSSC、PSASC的鳞癌成份可能来自腺癌的鳞化或先前存在的腺体的鳞化及异位的鳞状上皮 相似文献
83.
免疫性不育以肾虚为本、湿瘀为标,基本病机在于禀赋不足、戕害肾精、饮食不节等导致肾肝脾虚,感染、环境污染及接触化学毒物导致湿、瘀、热、毒等邪气蕴结精室,日久损伤机体免疫屏障,导致精子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而形成抗精子抗体,引起精子活动率下降,造成不育。总结近20年本病论治概况,认为诸医家辨证运用中药、中西结合、针刺、穴位埋线等手段,整体上重视补肾治本、兼顾肝脾,活血祛湿治标、兼顾热浊,发挥了抗炎、调节免疫、提高精子活动率的作用,凸显了中医优势。参考文献52篇。 相似文献
84.
85.
86.
87.
88.
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8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MC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8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CD)经组织病理证实, 并按Frizzera的标准病理分型为PC型、Mix型和HV型。MCD的诊断除了组织学为CD外,必须有至少一组淋巴结病变,并且淋巴结广泛切除术。结果:淋巴结组织病理PC型6例(75%),Mix型1例,HV型1例。临床有系统性痴症状6例(75%);肝脾肿大3例(37.5%);术后6-66月复发5例(62.5%),其中1例(12.5%)发展为恶性淋巴瘤。结论:MCD倾向于复发进展潜在恶性的临床过程,其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密切随访观察可早期发现微小病灶和继发的恶性病变;MCD者应选择多种模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9.
伴印戒细胞成分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印戒细胞成分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经HE、AB/PAS及免疫组化对8例伴印戒细胞成分乳腺癌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4.6岁。肿块平均2.6cm;组织学以浸润性乳腺癌伴多少不等的典型印戒样癌细胞为特征,6/8例为浸润性小叶癌,其中5/6例ER、PR阳性表达;2/8例浸润性导管癌,1/2例ER、PR阳性;7/8例癌细胞中印戒细胞成分超过10%;4例做AB/PAS均提示印戒细胞浆内的粘液表达;印戒细胞成分的多少与病人预后有关系。结论 伴印戒细胞成分乳腺癌是乳腺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排除转移及与粘液腺癌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0.
“中虚精变”理论以《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为依据,侧重阐述脾胃虚衰影响男性精液疾病的途径,以及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黄帝内经》脾胃相关论述,从疾病范畴、脾虚病因及病机变化、治疗等多个方面阐明“中虚精变”的理论内涵。认为“精”之内涵包括精液本身及精室整体,“精变”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衰,且涉及肾虚。以“中虚精变”理论为指导,确立“调中理精”的治疗思路,以清补中焦、调节脾胃运化为关键,以调理精室、促进浊物代谢和精微蕴生为目的,具体分为补中理精、运中理精、清中理精三法,以期为男性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