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瘦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检测40例AMI病人不同病程中的外周血清瘦素水平,并检测20例同期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清瘦素.对AMI组病人溶栓24小时后的心电图ST段回落进行检测.依据结果分为ST回落≥50%和ST回落<50%两组.比较溶栓前后的血清瘦素和溶栓后血清瘦素下降百分比.结果 (1)AMI组的血清瘦素(15.83±3.51)g/L和UA组的血清瘦素(9.83±3.55)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血清瘦素(3.68±1.32)g/L,P值均<0.01;AMI组血清瘦素明显高于UA组(P<0.05).(2)AMI组病人经溶栓治疗后血清瘦素下降.(3)AMI组病人溶栓前血清瘦素水平高低与溶栓后24小时ST段回落相关,ST回落≥50%组的溶栓前血清瘦素显著低于回落<50%组,P<0.01.(4)溶栓24小时后血清瘦素下降程度与24小时ST段回落相关:ST回落≥50%组的瘦素下降率(48.3%±6.2%) 明显大于ST回落<50%组的瘦素下降率(10.5%±2.3%),P<0.01;(5)AMI病人血清瘦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瘦素可能参与了AMI心肌损伤过程,动态检测血清瘦素水平有助于判断AMI疾病的进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52.
杨茵  徐彤彤 《海峡药学》2009,21(5):131-132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依拉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按1:1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2周后血压下降未达显效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加量至60mg.qd;在此基础上.A组另给予依拉瞢利片10mg.qd。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期间观察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102例患者全部完成临床观察,A组显效率为72.5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2.16%;B组显效率为56.86%,总有效率为80.39%;两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变化(P〈0.01).组间也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P〈0.001);但A组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140/90mmHg)达84.31%,而B组为62.75%,组间有明显差异(P〈0.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与依拉普利片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好、不良反应低。明显优于单用硝苯地平控释片。  相似文献   
53.
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清TNF-α, IL-1β和IL-4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监测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模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1β)IL-4,IL-1β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因子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自体血栓法建立兔APT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LISA法检测血清各指标,术毕行病理分析.结果:栓塞后IL-4在发病早期未见升高,发病后6h明显升高,模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2.8±1.35),(16.9±1.59) ng·mL-1 (P< 0.05),栓塞后4 hTNF-α模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52±0.42),(1.29±0.36)9g·mL-1(P <0.05),栓塞后2 h IL-1β模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66±0.12),(0.34±0.15) ng·mL-1(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形态学观察结果可见,栓塞后肺动脉内血栓形成,肺组织萎缩、出血、炎性反应明显.结论:APTE模型血清炎症因子发生的不同变化,在引起急性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学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探索医学类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试理念,开展了课程考试改革实践。通过改革课程,立在构建以“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过程全程化、考试内容综合化,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中心的新的课程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55.
急性肺栓塞(A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肺血管疾病。文献报道促炎性因子如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广泛地参与了肺栓塞后肺组织损伤等病理过程。要想保护损伤的肺组织,机理在于有效地调控促炎症因子。瘦素的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研究逐渐深入,发现它在组织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56.
血清IMD、CysC及FGF23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叶素( IMD)、胱抑素 C (CysC)、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HLVH)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30例( EH组)、HLVH患者30例( HLVH组)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行心脏彩超计算左室质量指数( LVM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受试者血清IMD、CysC及FGF23水平,同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①EH组LVMI及血清 IMD、CysC、FGF23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HLVH组 LVMI及血清 IMD、CysC、FGF23水平高于EH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LVMI及血清IMD、CysC、FGF23水平随高血压分级上升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LVMI与 IMD、CysC、FGF23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769、0.517、0.700,P<0.01),以LVMI为应变量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 SBP )、IMD、CysC、同型半胱氨酸( Hcy)、FGF23进入回归方程,是影响 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IMD、CysC及FGF23水平与EH、HLVH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并影响HLVH的进程。联合检测血清IMD、CysC及FGF23可作为评估HLVH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与QTc间期的关系、以及二者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03-05/2005-07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08例[年龄(66.1±13.5)岁]。①使用罗氏2010全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根据测定值把患者分为<2000ng/L组,2000-3999ng/L组,4000-5999ng/L组和≥6000ng/L组4组。②12导同步心电图自动测算QTc间期,同时人工测量QT间期离散度,比较4组间的差异。③对患者随访2年,比较死亡和生存者QTc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④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与心脏各腔室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值、QTc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结果:①随着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的增加,QTc也随之增宽,<2000ng/L组QTc间期比其他3组窄(P<0.01);QTd的改变只显示≥6000ng/L组宽于<2000ng/L组(P<0.05)。②随访期间的死亡率为15.4%(32/208),死亡者的平均QTc间期大于生存者[(430.80±39.16),(423.01±29.42)ms,P<0.01],但间期离散度差别不显著[(52.72±10.09),(53.38±18.89)ms,P>0.05]。③相关回归分析示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左心房及左心室直径与QTc间期呈直线正相关(P<0.05-0.01),QTc间期与QT间期离散度呈直线正相关(P<0.014)。结论: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与QTc间期有很好的相关性。②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程度的分层,同时增高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和桂林市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代谢的差别。方法:共检测高血压患者208例,其中乌鲁木齐市(乌市)106例,维吾尔族(维族)60例,汉族46例,对照组30例;桂林市高血压患者102例,均为汉族,对照组30例。比较两市不同民族高血压患者及与正常人群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①乌市患者血尿酸增高者(68.9%,73/106)高于对照组(23.5%,24/10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维族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尿酸显著高于汉族和对照组(P&;lt;0.05)。桂林市血尿酸增高者显著高于本市的对照组(P&;lt;0.01),显著低于乌市的高血压患者(P&;lt;0.01);乌市各组患者体质量均大于桂林市患者(P&;lt;0.05)。②乌市各组患者的高三酰甘油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桂林市患者(P&;lt;0.05~0.01),后者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显著高于乌市患者(P&;lt;0.05)。③两地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均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322~0.445,P&;lt;0.05~0.001),血尿酸浓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382,0.454,P&;lt;0.05~0.01);乌市高血压组血尿酸与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612.P&;lt;0.001)。结论:乌鲁木齐市和桂林市维吾尔族和汉族血尿酸的差别为膳食不平衡、体质量及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血糖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5名住院的ACS者做标准75克口服葡萄糖实验。据血糖水平,把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异常组,餐后血糖增高组和糖尿病组(DM)。利用心电图和B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中心肌梗死及/或缺血的范围,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①空腹血糖增高者为13.3%,血糖正常者及餐后2h血糖增高者各为22.4%,DM者检出率最高,占41.8%,显著大于前三组(P〈0.05)。全组ACS者血糖异常总检出率为77.5%,性别间差别不显著。②血糖正常及空腹血糖异常者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的范围差别不显著,而餐后血糖增高者及DM者显著大于前二组(P〈0.05),但后二组差别不显著(P〉0.05)。③血糖正常组及空腹血糖增高组心衰的检出率基本相同,餐后血糖增高组的检出率虽高于前两组,但差别不显著(P〉0.05)。DM组心衰的检出率为65.2%,显著高于前三组(P〈0.01)。心衰的总检出率为41.2%,性别间差别不显著(P〉0.05)。④住院期间DM组共有5例死亡,占7.2%;余各组死亡率为零;以上各种异常检出率在性别间差别均不显著(P〉0.05)。结论ACS者血糖异常水平与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有关,餐后血糖增高及DM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ACS期间非DM者血糖的增高与应激反应及胰岛素的相对缺乏有关,此种异常示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