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爆裂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破坏了脊柱的前柱和中柱、甚至后柱,常导致进行性不稳、后凸畸形、下腰痛以及神经损伤,大约90%的爆裂性骨折发生在胸腰段。虽然对于有神经症状的爆裂性骨折进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骨折的处理仍然存在争论[1  相似文献   
62.
影像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4例运用扩大操作口影像胸腔镜技术治疗脊柱疾患。该项技术可以运用于T2-12椎体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程序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对麻醉、切口选择、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63.
经椎弓根内固定术中失误和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64.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4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1~59岁,平均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在伤椎Cobb角的矫正度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分析双侧转子间骨折病例资料,了解转子间骨折的致伤因素,为预防多次转子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研究68例前后两次发生双侧转子间骨折的患者,男31例,女37例;年龄42~95岁,平均75岁。两次骨折AO分型,A1型24髋,A2型96髋,A3型16髋。两次骨折给予手术治疗共128髋,保守治疗8髋。首次骨折治疗康复出院67例,1例因其他并发症转科治疗后出院;再次治疗康复后出院58例,2例死于并发症,8例因其他并发症转科治疗后出院。对前后两次骨折的发病因素进行研究,包括年龄分布、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各种伴发的合并症、骨质疏松及治疗情况。结果:患者两次骨折发生平均年龄分剐为(73.6+9.25)岁和(76.7±6.74)岁;致伤因素以跌倒为主;再次骨折的AO分型A2型上升至80.88%,更加不稳定;合并症比例高,主要为老年认知障碍、脑中风后偏瘫及视觉障碍;16例接受骨密度测定,骨质疏松明显。结论:骨质疏松和跌倒是多次转子间骨折最主要的致伤因素,合并症的存在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治疗骨质疏松,加强老年患者的护理和术后康复,注意初次手术的效果,是预防老年再次转子间骨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6.
脊柱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往往借助不同的脊柱不稳标本实现[1-5],实际应用时研究者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内固定器械本身,而很少关注不同的模型对器械稳定性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同的脊柱不稳模型对内固定稳定性测试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为此我们通过采用不同的脊柱不稳模型,结合相同的内固定器进行测试并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以探讨不同的不稳模型是否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折按Gertzbein综合分型:A型185例,B型26例,C型9例;载荷分享评分4~9分.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23例,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75例,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22例.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 220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189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后路小切几270°减压重建术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min、125min、215min.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2.3 cm、5.6 cm、5.8 cm,术后Cobb角矫止平均为11°、18.6°、21.3°.仅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组有6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椎管占位病例术后CT显示椎管腔扩大,减压彻底.结论 合理运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基于Gertzbein分型和载倚分享评分确立的各种微创手术适应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对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采用C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的病例31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1.4岁.病史6~4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6个月~1年,通过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分析来评价其疗效.结果 腰椎JOA评分从术前9.1±1.1增加到了26.4±1.7(术后6个月).ODI从术前24.7±4.8降低到了4.5±1.1(术后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7.9±0.8减少到3.0±0.9(术后6个月),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相关影像学分析显示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背侧高度(HD)、椎间孔间最大距离(DI)、棘突顶距(D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腰痛1例,对侧下肢痛1例,Coflex松动1例.结论 Coflex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确实增加了椎间盘背侧高度和椎间孔间最大距离,对维持椎间隙高度、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性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比较小牛与人颈椎节段的解剖结构,探讨小牛颈椎是否合适在脊柱体外研究中替代人的脊柱标本。方法对12具小牛颈椎标本和8具人体颈椎标本进行形态解剖学测量。测量C1-7的椎体宽度、椎体长度、椎体高度、椎管的宽度、椎管的深度、椎弓根宽度、椎弓根高度、椎弓根角度、椎体总宽度及椎体总深度。结果小牛颈椎从C3-7与人颈椎在解剖学上比较相似,但也有许多不同:①小牛颈椎比人大,人颈椎大约为小牛颈椎的75%;②小牛颈椎椎弓根比人粗,椎弓根角比人大;③小牛颈椎横突比人短;④小牛颈椎棘突短且多为水平位;⑤小牛颈椎齿突长宽明显比人大。结论本研究为小牛颈椎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了解剖学参考数据;小牛颈椎解剖在某些方面与人具有相似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与人颈椎间生物力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0.
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是指同侧锁骨与肩胛骨同时骨折而造成肩关节悬吊复合体结构(superior suspensoryshoulder complex,SSSC)双重破坏的一种少见的肩部严重损伤[1],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导致肩关节功能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