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3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fibrinolytic therapy for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was applied in 16 children (5 males) with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Patients were given a bolus injection of heparin, 100 U/kg. 30 000-100 000 U boluses of urokinase were injected intravenously, and then a continuous infusion of 10 000-50 000 U/h was started. Transcatheter thrombolysis was performed once previous procedures failed. Results All 16 patients presented lower limbs ischemia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s. The age was (2. 6 ± 1.9) years,the height was (85.3 ± 13. 1) cm, the weight was (11.2 ±3.8) kg. Patients with cynosic and acynus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ere 2 and 14, respectivel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as performed in 12 patients. Absent arterial pulsations were found in 15 patients and reduced arterial pulsation in 1 patient. Femoral arterial perfusion became normal in all patients (3 after transcatheter thrombolysis, 11 post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2 post intravenous heparin). The average doses of heparin and urokinase were (950 ±682)U and (295 357 ± 198 770)U.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therapy was (7.25 ±5.31 )h. Mild residual stenosis were found in 2 patients post various treatments. Conclusion Fibrin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is a safe and useful medality for children with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相似文献   
92.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5年来应用一站式"杂交"技术(one-stop hybrid procedure,OHP)治疗2岁内婴幼儿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经验.方法 自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152例低龄CHD患儿接受了OHP治疗,其中行球囊扩张72例、间隔缺损封堵43例以及体肺侧支栓塞37例.所有手术都在实时超声引导或血管造影辅助下在OHP专用手术室完成,并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常规外科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球囊扩张组72例实施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扩张后2例发现右心室流出道仍显著狭窄,其中1例术中,1例术后3个月接受体外循环下流出道成形术;随访期间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间隔缺损组43例中2例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失败转为体外循环下修补,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后因术前肺部感染迁延不愈死亡,其余术后随访均末发现封堵器移位.体肺侧支栓塞组37例均无死亡.结论 OHP结合了影像学和外科技术,可以减少心脏切口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体外循环对于低龄CHD患儿的损害.但OHP手术密切相关的影像学引导技术、介入器械改良等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新型房间隔造口支架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用杂种实验犬8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介入或外科方法进行创伤性房间隔造口术,直视下或经超声及透视下引导置入不同大小的新型房间隔造口支架,术后1周、2周、3周、4周、8周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造口通畅性,并处死动物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对比研究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直径≤ 4mm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 ,4 2例直径 <2mm和 2 9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施行了Duct Occlud封堵器 (2 5例 )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 (4 6例 )封堵术。结果  (1)直径 <2mm的PDA行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后 10min、2 4h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小于直径 2~ 4mm的PDA(分别为 4 8%与 6 2 0 % ,0与 37 9% ,0与 13 8% ;P均 <0 0 5 )。 (2 )Duct Oc clud封堵器治疗直径 2~ 4mm的PDA后 10min ,2 4h ,1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高于Cook可控弹簧栓子组 (分别为 94 4 %与 9 1% ,6 1 1%与 0 ,4 4 4 %与 0 ,33 3%与 0 ;P均 <0 0 5 ) ,其中Duct Occlud封堵器脱落至腹主动脉远端 1例 ,向左肺动脉内凸出 4例 ;2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置入 2枚Cook可控弹簧栓子。结论 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均是治疗直径 <2mmPDA的安全有效方法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直径 2~ 4mm的PDA近、中期疗效优于Duct Occlud封堵器 ,但部分患者需置入 2枚栓子。  相似文献   
95.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离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548例(肺动脉瓣囊成形术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0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4例严重并发和2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34/2 318),其中PDA 封堵组为1.41%(12/850);ASD封堵组为1.47%(12/818);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91%(5/548);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为4.90%(5/102).总死亡率为0.09%(2/2 318),均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036%(2/548);紧急手术为0.35%(8/2 318),择期手术为0.13%(3/2 318).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非手术方法.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ASD封堵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
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置入两种设计不同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有端头型和无端头型),术后1、2、3个月分别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9只猪中3只因术中出血死亡,6只置入封堵器(无端头型和有端头型各3只)成功,均存活至各自的实验终点。大体标本显示各组封堵器表面均覆盖一层厚薄不等的、光滑的新生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其组织学来源于正常心内膜结构。封堵器置入处心肌组织早期有轻度炎症反应,3个月时消失并为纤维组织所代替。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血栓栓塞现象。对比研究发现,有端头型封堵器较无端头型封堵器内膜完全覆盖所需的时间稍长。 结论: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无端头型封堵器生物相容性更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置入人体后形态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方法全组共34例房间隔缺损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ASO,于术后24~48 h、3个月及1年以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进行X线平片检查.选择左侧位片,以CR自带测量系统测量封堵器左、右房盘状结构中心的不透X线的金属标记的间距(D1)、封堵器左、右房盘状结构的直径(D2、D3).同时,患者亦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以评价封堵效果及封堵器对毗邻结构的影响.结果 34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本组病例ASD直径为(20.09±6.00) mm(6~29 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3.97±5.93) mm(10~34 mm).34例均完成了术后24~48 h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10例完成了术后1年的随访.术后3个月D1较术后24~48 h缩小,提示封堵器厚度变薄,D2及D3则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D1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缩小,提示封堵器厚度继续减小,而D2及D3未见显著改变.D1与封堵器的直径呈部分相关.随访中TTE示ASD均完全闭合,未见残余分流;ASD毗邻结构未见受到封堵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应用X线平片及TTE可对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体内后的形态进行无创性观察.封堵器的厚度与其直径部分相关,在随访中厚度逐渐减小,几何构形更趋良好.封堵器几何形态的改变对其疗效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8.
十三例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儿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3例患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儿童(男性7例,年龄3~10岁),均于2005至2008年期间接受介入治疗。术前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瘘起自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分别为8例、4例及1例;引流入右房、右室及左室分别为9例、3例及1例,且均为单一瘘口。13例患儿均接受介入治疗。结果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4例患儿选择Cook弹簧钢圈,9例选择PDA封堵器。术后重复造影显示,12例(92.3%)患儿达到完全封堵的效果,1例(7.7%)患儿可见少量残余分流。13例患儿介入治疗操作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短期随访显示原有心内分流均消失,无残余瘘及瘘口再通等情况出现。结论应用Cook弹簧钢圈及PDA封堵器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其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
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对比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费用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7月 ,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 6 9例 ,同期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PDA患者 111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费用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技术成功率 98 2 % ,无并发症。未成功的 2例PDA患者均择期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全部成功 ,无死亡。并发症为肺不张 7例 ,气胸 4例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1例 ,心脏骤停 1例 ,喉返神经损伤 2例 ,术后再通 1例。 12例患者术中输血 2 0 0~ 80 0ml,平均输血 (483 3± 2 16 7)ml。Amplatzer组平均总费用显著高于外科组 ,其中手术费用相似 ,器材费用前者 (封堵器 )显著高于后者(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降低Amplatzer封堵器的费用 ,有助于其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继发性肺小动脉病变对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术后肺动脉高压正常化的影响。方法 对 5 2 3例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PBMV术前、后测定其肺动脉收缩压 (PASP)、左房收缩压 (LA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因素 ,并将患者分为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A组 )和非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B组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PASP由术前的 (89 6 9± 16 2 7)mmHg(1mmHg =0 133kPa)下降为术后的 (5 3 0 4±16 5 2 )mmHg ,B组患者的PASP值由术前的 (48 2 3± 11 4 7)mmHg降至术后的 (33 6 4± 9 0 1)mmHg。logistic回归表明 ,术前PASP水平高是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显著因素。A组中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至正常的患者比例 (4 5 % )明显低于B组 (42 5 % ) ;与B组比较 ,A组患者无论在术前、术后LASP与PASP均缺乏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由于继发性肺小血管改变引起的“二级狭窄”是造成PBMV术后肺动脉压力不能恢复至正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