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观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足细胞排泄特征及氯沙坦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入选30例2型DN患者,经6周洗脱期后给予氯沙坦50 mg/d×8周,继以氯沙坦100 mg/d×8周治疗。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镜检法检测单克隆抗体podocalyxin标记的尿足细胞。结果 DN患者组尿脱落足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氯沙坦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足细胞脱落排泄,但未观测到大剂量氯沙坦比小剂量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排泄计数与系统血压、尿蛋白量无显著相关。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CKD2期组(21例)比CKD3期组(9例)尿足细胞排泄计数显著增多。经治疗后CKD2期组尿足细胞排泄明显减少;CKD3期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尿脱落足细胞可能是预测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早期有效因子,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足细胞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切除5/6肾切除大鼠的肾上腺,探讨醛固酮对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及发展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er大鼠分成5组:(1)假手术组(SHAM组);(2)5/6肾切除组(SNX组); (3)SNX+双肾上腺切除组(ADX组);(4)ADX+地塞米松组(DXM组);(5)ADX+地塞米松+醛固酮组(ALDO组)。所有大鼠自由饮用生理盐水,于成模第8周测定大鼠收缩压、各项血尿指标及肾小球硬化程度。应用Western印迹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肾皮质TGF-β1、醛固酮受体 (MR)及保护MR的酶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SNX组大鼠表现为明显的白蛋白尿、高血压、肾小球硬化、肾皮质TGF-β1表达升高,血醛固酮水平是 SHAM组的4倍以上。与SNX组比较,ADX组大鼠血浆醛固酮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病变明显改善 [尿白蛋白(mg/24 h)19.7±2.0比31.7±1.7,P<0.01;收缩压(mmHg)173.8±4.3比210.4±4.1,P <0.01;肾小球硬化指数38.2±7.9比92.3±6.7,P<0.01;TGF-β1 3.8±0.6比10.3±1.2,P< 0.01]。ALDO组的血浆醛固酮水平为SHAM组的近2倍,与ADX组比较,以上病变又加重[尿白蛋白(mg/24 h)24.9±1.4,收缩压(mmHg)201.5±4.5,肾小球硬化指数88.1±7.2,TGF-β1 5.8± 0.6,P均<0.01]。肾脏皮质MR mRNA在SNX组的表达明显增加;在ADX组明显下降[SNX(复制数/百万GAPDH)39866.7±10579.0比SHAM 2366.7±446.3,P<0.05;比ADX 22100.0±4435.7, P<0.05]。然而,11β-HSD2 mRNA表达和MR相反,SNX组为9150.0±969.9,明显低于SHAM组 (48100.0±9315.2,P<0.05);而ADX组的表达比SNX组显著升高(30066.7±5150.2,P<0.05)。 4个实验组大鼠肾脏Ccr和肾重/体重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醛固酮参与慢性肾脏病变的进展, 其对肾小球损伤的作用除血流动力学效应外,还可能存在非血流动力学的直接致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究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小鼠氨基酸代谢特点及其与肝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PQ中毒4 h组(n=10)和PQ中毒48 h组(n=10),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对照组、PQ中毒4 h组小鼠血浆与肝氨基酸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判断各组氨基酸组成相似性;Spearman分析差异氨基酸与肝肾功能相关性。结果PQ中毒4 h组BUN显著降低(P=0.009),AST、ALT均显著增高(P=0.001,P=0.023);PQ中毒48 h组BUN显著增高(P=0.033);PQ中毒4 h后血浆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牛磺酸显著上调,蛋氨酸显著下调(均P<0.05)。亮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牛磺酸与AST显著正相关(均P<0.05);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牛磺酸与ALT显著正相关(均P<0.05);异亮氨酸、亮氨酸与SCr显著负相关(均P<0.05),蛋氨酸与BUN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PQ中毒小鼠的氨基酸代谢发生显著改变,其中,牛磺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可作为早期诊断PQ中毒及评估肝肾功能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醛固酮是否能够诱导纤连蛋白(FN)的合成,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是否通过其核受体由Smad2依赖的TGF-β1途径介导。方法大鼠系膜细胞体外培养。Smad2的反义质粒由Smad2MH2功能区片段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pEGF-C1真核质粒构建而成,运用脂质体的方法转染系膜细胞,由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转染成功。分别用醛固酮(10-7mol/L)伴或不伴安体舒通(10-9mol/L)刺激系膜细胞,48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和各组细胞蛋白。FN、TGF-β1和Smad2的表达分别用ELISA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结果醛固酮可以刺激大鼠系膜细胞TGF-β1表达升高[(134.2±13.9)%比对照组100%,P<0.05],FN合成增加[(74.2+15.0)比对照组(12.6+1.8)ng/ml,P<0.01]。先用安体舒通干预3h再加用醛固酮,则TGF-β1及FN的水平无显著变化。转染了Smad2的反义质村,醛固酮对FN的合成无显著影响,培养液中FN的浓度明显低于醛固酮刺激的未转染质粒组[(36.1±19.8)比未转染质粒组(72.3+16.6)ng/ml,P<0.05]。转染Smad2反义质粒的系膜细胞,其Smad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基础值[(69.1±8.6)%比基础值100%,P<0.01];而空载体pEGF-C1并不影响Smad2的表达。结论醛固酮通过核受体由Smad2依赖的TGF-β1途径诱导大鼠系膜细胞FN合成。该实验结果为临床上于预慢性肾脏病进展开辟了新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黄芪水提物(ARE)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心房利钠肽(ANP)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模型组(ADR)、ADR+黄芪水提物(2.5 g·kg-1·d-1)组及ADR+苯那普利(10 mg·kg-1·d-1)组。用药6周后观察大鼠在2%体重生理盐水扩容情况下的利钠反应、血浆ANP的浓度、尿环鸟苷酸(cGMP)排泄量(UcGMPV)、肾内髓组织磷酸二酯酶5(PDE5)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DR大鼠扩容后,尽管血浆ANP水平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加,其利钠反应和UcGMPV却显著降低(P<0.01)。ARE能部分恢复大鼠扩容利钠反应,显著增加尿钠排泄量(UNaV)及UcGMPV (P<0.01)。ARE明显抑制肾内髓组织PDE5活性[(6.8±0.8)nmol·g-1·min-1 vs (9.9± 1.1)nmol·g-1·min-1,P<0.01]及蛋白表达 (1.0±0.1 vs 1.4±0.2, P<0.01)。结论:ARE能显著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ANP抵抗,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DE5活性及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6.
“升降散”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为清代杨栗山所制,载于所著之《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之中,又为表里三焦之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升降散”加味得到满意的效果。 1 “升降散”组成及剖析 组成:白僵蚕6g 蝉衣3g 片姜黄9g 大黄3g 用法:共为细末,研匀。病轻者分4次服,每服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尿酸(uria acid, UA)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170例住院CD患者的资料,根据首次随访时UA值(>420 μmol/L)分UA升高组和UA正常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的因素。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随访期间发生eGFR下降>20 mL/(min·1.73 m2)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2组患者发生eGFR下降>20 mL/(min·1.73 m2)的累积概率,Cox回归分析生存曲线差异。结果UA 升高组(n=60)较正常组(n=110)患者年龄更大[(34.47±1.10)岁 vs (30.87±1.54)岁,P=0.038],男性患者(88.33% vs 58.18%,P<0.01)更多、回肠型(25.00% vs 12.73%,P=0.035)更多,而结肠型更少(15.00% vs 35.45%,P=0.035)。UA升高组首次随访[(111.96±2.35) mL/(min·1.73 m2) vs (119.38±1.56) mL/(min·1.73 m2),P=0.008]和1年后[(112.32±2.11) mL/(min·1.73 m2) vs (119.33±1.50) mL/(min·1.73 m2),P=0.009]的eGFR值均低于UA正常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UA是低eGFR的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UA升高组eGFR下降>20 mL/(min·1.73 m2)的累积发生概率高于UA正常组(P=0.048)。Cox回归分析显示UA水平高为1年内eGFR下降>20 mL/(min·1.73 m2)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 龄增长和高UA为CD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8.
大黄酸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疗效观察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观察大黄酸防治2型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方法诱导出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后,分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后2组分别在STZ注射后1周和1个月后给予大黄酸100mg/kg剂量灌胃,每日1次,连续6个月,在不同时间进行形态学和有关生化指标的观察。结果:大黄酸预防给药和治疗后的观察结果显示,大黄酸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24h尿蛋白排泄,改善肾重指数。肾脏组织病理学显示,大黄酸处理后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和丝球体的面积明显减小,襻腔扩张减轻,系膜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减少。大鼠肾小球纤连蛋白沉积明显减弱。大黄酸也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脂水平。以上作用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来越明显。胰岛素抑制试验表明,在大黄酸预防给药和治疗6个月后,糖尿病大鼠的血浆稳态葡萄糖水平(SSPG)显著降低。以上结果比较,以预防组效果为佳。结论:大黄酸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尿蛋白排泄、减轻肾脏肥大、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水平,有效地防治2型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究左旋肉碱(简称肉碱)缺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临床特征及氨基酸谱的代谢特点。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的患者227例,测定其肉碱并按游离肉碱水平是否小于20 μmol/L分为肉碱缺乏组106例和肉碱非缺乏组121例,探究左旋肉碱缺乏的MHD患者的临床特征;随机选取91例患者分别纳入肉碱缺乏组50例和肉碱非缺乏组41例,测定氨基酸谱,探究肉碱缺乏的MHD 患者氨基酸谱代谢特点。结果 MHD 患者肉碱缺乏症发生率为 46.70%,肉碱缺乏组患者的年龄、透析龄、血钠、血氯、脑钠肽显著高于肉碱非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血钾、血磷显著低于左旋肉碱非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碱水平与患者年龄、透析龄、β2-微球蛋白、血氯、脑钠肽呈负相关(P<0.05);与总蛋白、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尿酸、血钾、血磷呈正相关(P<0.05)。年龄、透析龄、血氯是肉碱缺乏的影响因素(P<...  相似文献   
40.
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痛风频繁发作的影响因素,以助于痛风病情监测和管理。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20年1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172例痛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史、伴随疾病、痛风病程、过去1年痛风急性发作次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过去1年内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是否≥3次,分为频繁发作组和非频繁发作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估痛风发作次数的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痛风频繁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判断痛风频繁发作的诊断性能。结果痛风急性发作次数与饮酒史(rs=0.182,P=0.017)、痛风病程(rs=0.438,P<0.001)、血尿酸水平(rs=0.185,P=0.015)、血尿酸分级(rs=0.233,P=0.002)、双能量CT(dual-energy CT, DECT)阳性(rs=0.197,P=0.010)及尿酸盐体积(rs=0.299,P<0.001)呈正相关。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痛风发作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s=0.198,P=0.009)、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rs=0.219,P=0.004)、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rs=0.240,P=0.001)、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rs=0.261,P=0.001)、C反应蛋白(rs=0.160,P=0.036)呈正相关,而与淋巴细胞数(rs=-0.196,P=0.010)、淋巴细胞百分比(rs=-0.234,P=0.002)呈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痛风病程、血尿酸分级、DECT阳性、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等5项临床因素是痛风频繁发作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 5项临床因素联合评估痛风频繁发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4,95%CI为0.773~0.894(P<0.001),灵敏度为0.623,特异度为0.874。结论饮酒史、痛风病程、血尿酸分级、DECT阳性、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是痛风频繁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临床因素联合预测痛风频繁发作,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