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射频毁损甲状腺实质性病变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羽  牛建华  袁明  彭心宇 《农垦医学》2009,31(4):294-297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技术应用在甲状腺实质性病变患者拟切除部位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对12例确诊为甲状腺实质性病变患者,征手术切除病变侧甲状腺组织之前,先在直视下用外裸长10mm、直径1mm的单电极冷循环射频针行局部穿刺冷循环射频治疗10分钟,然后常规叫除病变侧甲状腺组织,观察所切除甲状腺组织内毁损的范围,并在镜下观察毁损区病理学改变。术后临床观察患者有无声音嘶哑、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异常、局部皮肤灼伤、感染等症状。结果:测得腺体组织内毁损的范阁(以最大切面面积计算)在0.94cm2-1.53cm2之间,平均大小为1.18±0.19cm2,肉眼观见毁损区域甲状腺绀织变硬,呈灰白色或淡黄色,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显微镜观察见毁损区组织呈凝固性坏死。所有患者术再均无并发症。结论:将RFA技术用于体积较大的甲状腺实质性病变的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优协。  相似文献   
52.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 ,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 ,约大多数是犬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 (肝棘球蚴病 ) ,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 (肝泡球蚴病 )。百余年来一直将手术作为治疗棘球蚴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但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 ,后果令人担忧。多年来不少学者不断改进操作以减少复发及其它并发症 ,先后出现多种术式 ,总体可分为传统术式、微创术式和根治术式。一、传统术式内囊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已开展。手术时将病变部位显露后 ,抽除囊液…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同时治疗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五孔法。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再行胃底折叠术(21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6例行Toupet胃底折叠术),最后行LC。结果27例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食管内压力(19.32±4.11)mm Hg,显著高于术前(7.30±1.36)mm Hg(t=-16.407,P=0.000);术后24 h食管pH值9.20±2.15,显著低于术前160.16±50.30(t=16.387,P=0.000)。无出血、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27例随访1-24个月(其中7例随访1-6个月,20例随访7-24个月),无食管狭窄、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一期行腹腔镜手术可行。  相似文献   
54.
PDGF、TNF-α在人肝细粒棘球蚴囊壁周围组织的分层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在 4 0例人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结果显示PDGF、TNF α在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虫体侧纤维囊壁中 ,PDGF、TNF α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9 36 %± 2 13% )、 (10 5 2 %± 2 6 4 % )。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 ,PDGF、TNF α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37 5 1%± 7 4 5 % )、 (2 5 76 %± 5 0 5 % )。PDGF、TNF α在两层中表达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同时 ,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PDGF与TNF α的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分层 ,PDGF、TNF α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肝包虫囊肿外囊切除与保留外囊两种术式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超声诊断技术对2 90例肝包虫病患者进行随访。病例分组为:外囊切除术式组(4 9例)与保留外囊术式组(2 41例)。对两组的术后残腔形成、原位复发两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外囊切除术的术后残腔并发症及原位复发均低于保留外囊术式组(P <0 .0 1,P <0 .0 5 )。结论 肝包虫囊肿外囊切除可降低残腔并发症与原位复发。  相似文献   
56.
肠粘连通常是由于腹部手术、感染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诸多因素造成,但80%是腹部手术后引起的粘连,部分病人出现与粘连有关的临床症状,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有效率不足50%,而手术次数越多,创伤愈大,粘连越严重,而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粘连轻.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胆瘘的不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年1月-2005年3月收治手术治疗的203例囊性肝包虫病合并胆瘘病例,观察传统的内囊摘除术联合大网膜填塞术、内囊摘除术联合囊内胆瘘缝扎术和新术式——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疗效,比较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残腔或创面外引流置管时间及残腔胆漏、残腔感染及周围胆管损伤的情况。结果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残腔或创面外引流置管时间及残腔胆漏、残腔感染及周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结论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在直视下根据不同胆瘘特点可靠地处理胆瘘的胆管,可根治性治疗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胆瘘。  相似文献   
58.
囊型肝包虫病是我国西北牧区常见的地方性疾病,手术仍然是治疗肝包虫的手段之一[1],近十年来,在一些国家开展了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传统观念认为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性囊壁(外囊)来源于人体,外囊与邻近脏器组织无明显的分界不能分开[4],故该术式是以不规则肝切除技术为基础,难度大、风险高开展受到限制[5-6].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C-met、MAGE-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肝癌组织中C-met、MAGE-1的表达情况,并研究肝癌细胞中C-met、MAGE-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C-met表达与肿瘤数目(χ2=7.697,P<0.05)及Edmondson分级(χ2=8.209,P<0.05)有关。MAGE-1表达与Edmondson分级有关(χ2=6.030,P<0.05)。C-met阳性表达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较阴性表达患者无明显差异(χ2=0.879,P>0.05),而术后2年复发率明显较高(χ2=12.485,P<0.05)。MAGE-1阳性表达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升高(χ2=5.393,P<0.05),而术后2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异(χ2=0.287,P>0.05)。有C-met和(或)MAGE-1阳性表达的患者术后1年及术后2年复发率均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升高(χ2=5.522,P<0.05,χ2=8.152,P<0.05)。C-met、MAGE-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5.0%、72.5%,在正常肝组织中分别为10.0%、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met联合MAGE-1检测阳性率为85.0%。结论①C-met的表达与肝癌的肝内复发转移有关,是肝癌早期复发转移的风险因素。②MAGE-1在PHC患者肝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用来监测癌细胞扩散情况。③C-met、MAGE-1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肝癌侵袭性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0.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病人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自20世纪70年代后,肠外瘘治疗效果得到改善。病死率由50%~60%降至12%~20%左右。这都是重症监护治疗与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策略改变的结果。但治疗中仍存在治愈率低(30%~50%)、病死率高、病程长、病人痛苦大、经济负担重等问题。而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通过恢复肠道连续性治疗高位肠外瘘3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