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系统评价脉冲射频术(pulsed radio frequency,PRF)治疗腰骶神经根性疼痛(lumbosacral radicular pain,LR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库以及(WHO ICTRP)和Clinical Trial两个临床试验注册库中有关PRF治疗LR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TC),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PRF治疗LRP的RTC,涉及334例受试者.PRF组与对照组对比:①有效性: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安全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项研究均报告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PRF在缓解LRP方面可能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受纳入样本量和方法学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有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2.
73.
颅内动脉瘤是较常见的脑血管病变 ,其破裂之前可无任何症状 ,一旦破裂 ,可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 ,及时诊断和治疗 ,非常重要。我院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3天内颅内动脉瘤 2 5例 ,取得效果良好。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 16例 ,女 9例 ,年龄 2 7~ 6 8岁 ,平均 4 7岁。 2 5例病人全部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动眼神经麻痹 3例。 2 3例为第一次出血 ,另 2例曾有SAH病史。Hunt Hess分级 :Ⅰ级 5例 ,Ⅱ级 12例 ,Ⅲ级 6例 ,Ⅳ 2例。二、影像学资料 :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并证实有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0例,均以导引导管越过闭塞的夹层先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逆行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性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5例,首先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治疗近端闭塞,再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顺行治疗)。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血管有效再通(TICI分级2b-3级)24例(9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卒中复发。术后90d预后良好(mRS≤2分)15例(60%)。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安全、有效,对夹层所致的串联闭塞采取逆行治疗、对粥样斑块所致的串联闭塞采用顺行治疗为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总结早期手术治疗急性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9例患者72h内手术,2例患者6h内手术,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果瘤颈夹闭29例,瘤颈夹闭十包裹1例,1例大脑中动脉M2远端动脉瘤急诊手术术中破裂行载瘤动脉夹闭,出院时优20例,良6例,差4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为治疗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减少血管痉挛,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卒中中心收治的6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既往史、术前mRS评分、血管狭窄情况等。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比较分析各量表评分情况、狭窄部位(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M1、大脑中动脉M2、基底动脉等)的数量、狭窄程度、术后狭窄恢复情况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 6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血管内形成术,术前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1、NIHSS平均分为1,术后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0、NIHSS平均分为0;术后64例患者达到了TICI3级;34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恢复至原血管直径的100%;随访3个月后,69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例出现死亡、2例出现症状性出血、5例出现脑梗死、3例出现穿支事件。结论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对耳内切口双镜联合CT分组中耳手术的特点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诊断为慢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者192例(202耳),术前听力检查与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根据CT结果分为两组,均行耳内切口双镜联合手术。观察术前CT检查与术中所见情况的符合度,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听力恢复、预后情况。结果 根据CT分组,第1组115例(121耳),第2组77例(81耳);两组术中双镜探查所见与CT检查符合率分别为99.17%和83.95%;术后两组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组间听力改善、干耳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获得1~2年随访,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分组对指导耳内切口双镜联合中耳手术方案选择,有效处理中耳病变,促进术后恢复,提高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PBL联合CBL的教学方法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2018年我院神经外科规培基地学员29名,随机分为试验组(15名)及对照组(14名)。试验组学员带教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对照组学员则采用传统LBL带教方式,比较两组学员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学员基础知识部分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践技能以及总成绩两项,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PBL联合CBL教学方法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学员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1年0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264例,其中前循环229例、后循环35例,均为发病后6~8小时内使用至少一种血管内治疗方式:支架取栓、直接抽吸技术、支架取栓+支架成形术、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直接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术前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进行随访。结果 ①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mTICI≥2b)为91.3%,其中mTICI 3级65.7%,mTICI 2b为25.6%,mTICI 2a为4.8%,mTICI 1-0级3.9%。②前循环病变入院时NIHSS评分16(12,19),出院时NIHSS评分8(6,11);后循环病变入院时NIHSS评分25(22,32),出院时NIHSS评分10(8,12))。症状性出血转化率8.9%。③90d随访时,mRS≤2为55.7%,mRS≥3为44.3%,死亡率为10.5%。结论 对于动脉硬化狭窄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迅速、有效、安全地再通血管,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0.
陈军  彭亚  毛锦娟  王钢胜  苏春燕 《华西医学》2021,36(11):1563-1569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收集关于慢阻肺患者继发呼吸衰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病例组为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呼吸衰竭组),对照组为未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非呼吸衰竭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各自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病例对照研究,2417例患者,其中呼吸衰竭组856例,非呼吸衰竭组15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0.58岁,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18,0.97)岁,P=0.004]、年急性发作次数[MD=2.68次,95%CI(2.58,2.78)次,P<0.001]、年急性发作次数>3次[比值比(odds ratio,OR) =3.37,95%CI (2.40,4.73),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MD=-2.93 g/L,95%CI(-3.92,-1.94)g/L,P<0.001]、血清尿酸水平[MD=-59.91 mmol/L,95%CI(-66.57,-53.25)mmol/L,P<0.001]、院内感染[OR=4.53,95%CI (3.44,5.98),P<0.001]、未日常吸入糖皮质激素[OR=3.63,95%CI(2.95,4.48),P<0.001]、酸碱平衡紊乱[OR=13.22,95%CI (10.14,17.23),P<0.001]、慢阻肺病情极重[OR=1.82,95%CI(1.50,2.21),P<0.001]、心血管疾病[OR=2.73,95%CI (1.99,3.74),P<0.001]、肾功能不全[OR=3.62,95%CI (2.67,4.90),P<0.001]是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敏感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为及时识别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