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72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90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203篇
内科学   8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400篇
预防医学   167篇
眼科学   69篇
药学   114篇
  3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16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991.
目的探讨ER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含铂类辅助化疗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收集3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分析ERCC1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方法分析ERCC1表达对含铂类辅助化疗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ERCC1表达与肿瘤发病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ERCC1表达阳性者DFS 11个月,中位OS 20个月;ERCC1阴性表达者DFS14.5个月,中位OS为23.5个月。ERCC1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比较,DF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位O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ERCC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不相关,可以作为胃癌根治术后接受含铂类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补肾安胎法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黄体酮组(肌注黄体酮)40例,地屈孕酮组(口服地屈孕酮)40例,中药加地屈孕酮组(补肾安胎方加地屈孕酮)86例,观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黄体酮组保胎成功30例(75.00%),地屈孕酮组保胎成功31例(77.50%),中药加地屈孕酮组保胎成功78例(90.69%),中药加地屈孕酮组与黄体酮组及地屈孕酮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方面黄体酮组与地屈孕酮组及中药加地屈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安胎法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不同时间点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进行超前镇痛,探讨急性炎性内脏痛对Nav l.8表达的影响及超前镇痛时芬太尼对Nav 1.8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NS组)、单纯乙酸组(AS组)、芬太尼术前组(FB组)、芬太尼术中组(FL组).麻醉后L3~4鞘内置管.置管后第3d,建立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对NS、AS组大鼠鞘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5μl,5 min后NS组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ml/kg,AS组腹腔内注射0.6%乙酸10 ml/kg; FB、FL组腹腔注射0.6%乙酸10 ml/kg,FB组5 min前鞘内注射芬太尼(0.05 mg/ml) 25μl,FL组30 min后鞘内注射芬太尼25 μl.行为学观察后处死大鼠,取L3~6 DRG,测定DRG上Nav l.8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扭体评分高;AS组扭体评分高于FB组、FL组(P<0.05);FL组高于FB组(P<0.05).(2) RT-PCR及蛋白印迹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Nav l.8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P<0.05):FB组和FL组增多的程度低于AS组,FL组表达高于FB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芬太尼可明显减轻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对大鼠DRG上的Nav l.8产生抑制作用;与急性炎性内脏痛产生后行大鼠鞘内注射芬太尼镇痛相比,鞘内行芬太尼超前镇痛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对Nav l.8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94.
张阳 《医院院长论坛》2011,8(2):24+35-24,35
3月1日起,作为北京市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北京市符合条件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经注册可在该市行政区域内2个至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评价恩度联合T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TP方案化疗,观察组另给予恩度治疗,两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9.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度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寻求单眼手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种术式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效果。将39例伴有弱视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按术式分为A组和B组,A组做单眼常规量外直肌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B组行单眼常规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术。A,B组按1∶2配比,两组的病例在年龄和视力方面相匹配。治愈标准:术后6mo之后的眼位≤±8△为治愈。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的治愈率。结果:A组的治愈率为84.6%,B组的治愈率为46.2%,两组间的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眼外直肌常规量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比传统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7.
张阳  苏志彩  吕璨璨  肖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353-2354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最大距离表示。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吸血蚊、蠓的种类分布和种群组成.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和网捕法采集吸血蚊、蠓,收集相关文献.结果 2008-2009年在饶河口岸采获吸血蚊、蠓90214只,计6属63种,其中蚊类4属28种;蠓类2属35种,哈尔巴岭库蠓为饶河口岸首次记录的蠓种;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84.94%);吸血蠓的主要种类是兴安库蠓(37.19%)、不显库蠓(20.03%)和刺螫库蠓(20.04%).不同生境、场所的主要蚊、蠓种类组成有所不同.结论 为黑龙江省饶河口岸吸血蚊、蠓本底、虫媒病和防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培养DC,悬浮细胞用IL-2、IL-1、IFN-γ和CD3 mAb诱导培养CIK。将KG-1a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负载DC(即Ag-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Ag-DC-CIK),无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DC-CIK),单独CIK作为空白对照组,与KG-1a共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白血病干细胞的比例。DC-CIK与KG-1a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KG-1a细胞与CD34+CD38-CD12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DC。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比例为(17.36±4.44)%、(28.22±3.66)%和(36.16±5.88)%,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g-DC-CIK组与DC-CIK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细胞比例显著降低[(8.78±0.62)%vs(3.95±0.53)%、(3.03±0.62)%,P<0.01〗。DC-CIK可诱导KG-1a细胞凋亡,凋亡率由(2.34±0.74)%上升至(12.27±1.01)%,但对其中CD34+CD38-CD123+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DC联合CIK能杀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膈下逐瘀汤组、猪血清组、猪血清+膈下逐瘀汤组。猪血清2.0 mL.kg-1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2周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同时膈下逐瘀汤每天按7.37 g.kg-1灌胃给药12周。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肝组织MMP-13和TIMP-1含量,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MMP-13和TIMP-1 mRNA表达。结果:猪血清组肝组织胶原面积为(10.38±2.01)%;MMP-13蛋白(14.05±2.64)ng.g-1;MMP-13 mRNA(1.91±0.73)倍;TIMP-1蛋白(14.91±1.07)ng.g-1;TIMP1 mRNA(18.40±2.84)倍。与猪血清组比较,膈下逐瘀汤给药可显著降低肝组织胶原面积(6.66±1.04)%(P<0.05),增加肝组织MMP-13蛋白(20.03±2.14)ng.g-1和MMP-13mRNA(4.12±0.59)倍(P<0.05),降低肝组织TIMP-1蛋白(13.47±1.22)ng.g-1和TIMP-1mRNA(4.89±0.74)倍(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地逆转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MP-13和TIM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