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男性间质性膀胱炎(IC)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男性IC的诊治效率. 方法 2010年1 -12月收治男性IC患者18例,患者均表现为明显的耻骨上区和腹股沟区疼痛,并伴有尿频、尿急症状.18例均曾误诊为ⅢB型前列腺炎,且治疗无效.按照NIDDK的IC诊断标准,根据PUF表评分>15分、钾离子通透试验(PST)阳性以及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发现“红斑征”确诊IC.18例治疗前均行24 h排尿卡记录、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及细菌培养等检查,并行麻醉下水扩张治疗.术后口服托特罗定缓释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4 mg,疗程1个月;同时术后1周开始行膀胱灌注治疗(2%利多卡因20 ml+肝素3.75万U+5%碳酸氢钠5 ml),每周2次,疗程12周. 结果 18例患者水扩张术后采用PUF表评分和24h排尿卡记录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9个月,患者症状均获得缓解.治疗前后PUF评分值分别为(19.2±4.1)、(13.6±2.4)分;24 h平均排尿次数分别为(11.5±3.9)、(7.5±4.3)次;24h平均每次排尿量分别为(159.5±30.8)、(241.7±4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男性IC与(Ⅲ)B型前列腺炎临床症状相似,可通过PUF评分、PST试验以及麻醉下膀胱镜检查提高男性IC的诊断率,结合水扩张和术后口服托特罗定缓释片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可显著改善男性IC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IMP3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2例膀胱癌组织和25例正常组织中IMP3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织中IMP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组织(P〈0.01)。G1级和G2-G3级别膀胱癌中IMP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IMP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8.5%和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复发38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中IMP3蛋白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0.5%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3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数目及大小无关(P〉0.05)。结论IMP3蛋白的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MP3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及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探讨以泌尿系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的诊治。方法对1993—2004年间以泌尿系症状为首发的PRT32例患者,就其诊断方法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泌尿系临床表现主要以腰部肿块、腰部酸痛、血尿或肾积水最为常见,B超及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本组病例18例肿瘤完整切除(56.25%),其中联合脏器切除4例(12.5%)。9例部分切除,5例无法切除仅行病理活检。培论以泌尿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PRT,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联合脏器切除可以提高完整切除率,对其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以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经尿道电切(TUR)术,术后辅以50%二甲基亚砜(DMSO)膀胱灌注,随访1年未出现肉眼血尿。结论: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临床及其罕见,极易与膀胱癌混淆,确诊需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特殊染色。治疗以手术尽可能切除病变组织为主,术后辅以DMSO膀胱灌注,疗效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脐尿管囊肿腹腔镜治疗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脐尿管囊肿3例。男2例,女1例,平均48岁,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脐尿管、脐尿管肿物、脐正中韧带以及与脐尿管肿物相连的部分膀胱顶部;检索PubMed及国内CBM等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讨论脐尿管囊肿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诊治。结果:3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1min,3例患者术中均无明显出血,2例术后病理提示脐尿管囊肿,1例提示脐尿管囊肿合并感染。平均留置导尿时间4天,平均住院6天,切口一级愈合,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无复发,无恶变。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脐尿管囊肿的~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即使对于合并感染的脐尿管囊肿也具有同等疗效。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除术(二次电切)对首诊为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42例,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其中68例患者进行了二次电切,观察肿瘤残留率以及分期变化,并与未接受二次电切患者的肿瘤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率以及肿瘤进展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肿瘤数量、肿瘤大小、肿瘤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68例行二次电切的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有肿瘤残余25例(36.8%),其中发现肿瘤浸润至肌层6例(8.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接受二次电切的患者中,肿瘤复发23例(37.1%),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21个月,无复发生存率41.0%,肿瘤进展9例(14.5%);未行二次电切的患者中分别为43例(58.1%)、12个月、35.1%、19例(25.7%);两组间肿瘤复发率(x2=5.962,P=0.015)、无复发生存时间(U=1584,P=0.002)、无复发生存率(x2=8.502,P=0.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70,P=0.109).结论 二次电切是彻底切除肿瘤的有效方法,对改善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率有良好的效果,但对肿瘤进展率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cond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TUR) in patients with T1 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Methods The 142 cases with urothelial carcinoma were recruit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 and were diagnosed as stage T1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The 68 of 142 cases underwent second TUR after the initial surgery.Tumor recurrence rate,progression rate an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age,gender,follow-up time,number of tumors,size of tumors or grade of tumors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second TUR.Of the 68 cases that underwent second TUR,25 cases (36.8%) had residual tumor and 6 of them (8.8%) had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After an average observation for 26.8 months,patients who underwent second TUR showed lower recurrence rate,higher recurrence-free rate and longe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than patients without second TUR [37.1% vs.58.1%,x2=5.962,P=0.015;41% vs.35.1%,x2=8.502,P=0.004;21 months vs.12 months,U= 1584,P= 0.002].While the progression rate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14.5% vs.25.7%,x2 =2.570,P=0.109).Conclusions Second TUR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completely excise tumor.Second TUR is beneficial to the decrease of recurrence rate and improvement of recurrence-free survival.However,its effect on tumor progression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28.
张连华 《吉林医学》2014,(22):4946-4947
目的:比较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红霉素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星期后,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住院平均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和20%。结论:阿奇霉素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比红霉素要好。  相似文献   
29.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80%为非肌层浸润性,5~1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60%~85%,其中20%可进展为浸润性肿瘤。本研究探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建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进展评分系统用于我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评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科行TUR-BT的2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EORTC评分系统的影响因素对每位患者的预后风险进行评分,计算各评分等级中每位患者的1年及5年复发率和进展率,并与实际的1年及5年复发率和进展率进行比较。结果:213例患者中,男性153例(71.8%),女性60例(28.2%),年龄41~88岁(平均57岁)。其中96例(45.1%)为复发患者,90例(42.3%)的肿瘤最大直径≥3 cm,97例(45.5%)为多灶性肿瘤,6例(2.8%)伴有原位癌,86例(40.4%)属于T1期,18例(8.4%)为尿路上皮癌3级。1年后,有65例(30.5%)患者发生肿瘤复发,10例(4.7%)患者肿瘤进展为T2期;5年后,有110例(51.6%)患者发生至少1次复发,30例(14.1%)患者进展为T2期及以上。结论:EORTC建议的评分系统可用来预测本院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的肿瘤复发和进展风险。但是否适用于国内人群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低发病率状态下江苏省2011-2015年麻风误诊情况。方法:对全省2011-2015年被误诊的新发麻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误诊与麻风发病年龄、麻风型别、畸残情况、查菌情况、流动人口有统计学关联。结论:新发麻风患者人数少、临床症状不典型及医生警惕性、业务水平不高,是导致麻风误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