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6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297篇
预防医学   103篇
眼科学   48篇
药学   144篇
  1篇
中国医学   189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中医“人格系统发展”理论是中医心理学的现代创新发展,是从中医整体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格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格要素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思维方法。人格是个体当前时间点下的个性特征和状态表现,而人格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中医整体论和现代系统论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思维方法,构建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的人格系统发展模型,能够丰富中医心理学人格系统发展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窄带成像内镜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运用中医辨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的可行性。方法:对81例LA-B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窄带成像内镜下对其食管上皮微血管进行分级,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非参数检验得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上皮微血分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辨证用于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和PD-L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为DR的40例患者(DR组)以及同期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名(对照组)纳入研究.DR组40例患者中,非增生型DR(NPDR)20例,增生型DR(PDR) 20例.抽取两组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PD-1、PD-L1、PD-L2 mRNA的表达水平.对比分析DR、对照组之间,PDR与NPDR组之间各指标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DR组患者PBMCs中PD-1、PD-L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0,-2.562;P=0.043,0.013);PD-L2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7,P=0.395).PDR组患者PBMCs中PD-1 mRNA相对表达量较NPDR组有降低趋势,PD-L1、PD-L2 mRNA相对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35,0.987,0.131;P=0.190,0.334,0.897).结论 DR患者PBMCs中PD-1、PD-L1 mRNA相对表达较正常者低,PD-L2 mRNA相对表达较正常者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5.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水飞蓟宾脂质体包封率的方法。方法:采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中间波长为275nm和317nm,测定波长分别为274、276、316、318nm。结果:在0~30.3μg/mL时8与水飞蓟宾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样品的回收率100.8%,RSD=0.8%(n=9)。结论:以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水飞蓟宾脂质体的包封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对比异丙酚及七氟醚在对恶性肿瘤患者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60例。实验1组采用异丙酚进行静脉麻醉,实验2组采用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点[插管后即刻(T1)、切皮(T2)、手术后40 min(T3)、手术结束(T4)、清醒时BIS(T5)、拔管时BIS(T6)]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实验1组T1、T2、T3、T4、T5、T6时点的BIS值分别为(94.25±1.02)、(52.03±3.12)、(53.25±3.12)、(55.22±2.22)、(88.22±4.22)、(94.26±0.21),均高于实验2组的(93.16±1.02)、(49.02±3.11)、(50.17±2.11)、(51.11±1.11)、(79.46±4.18)、(93.24±0.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5±15)、(73±3)mm Hg(1 mm Hg=0.133 kPa),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86±14)、(77±2)mm Hg;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5±11)、(63±14)次/min,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4±9)、(64±15)次/min。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分别为(15.0±8.0)、(20.0±6.0)min,均明显短于实验2组的(22.0±14.0)min、(28.0±1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的麻醉阶段,采用异丙酚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医生对患者麻醉时间的把控更为具体,麻醉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97.
摘要: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调控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感应(QS)系统抑制毒力因子的表达。方法:应用倍比稀释法测定硝苯地平对PA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体外构建适宜环境,培养菌株24 h,测定600 nm处硝苯地平对PA增殖的影响,并绘制生长曲线;蛋白水解酶实验测定硝苯地平对PA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弹性蛋白酶实验测定硝苯地平对PA弹性蛋白酶的抑制作用;绿脓毒素实验测定硝苯地平对PA绿脓毒素的抑制作用。结果:硝苯地平在体外对PA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硝苯地平抗PA的MIC为256μg·ml-1;生长曲线显示,加样4 h时后,硝苯地平浓度为256,128,64,32μg·ml-1时可明显抑制PA生长(P<0.05或P<0.01);毒力因子表达实验中,硝苯地平浓度为512,256,128,64,32,16,8μg·ml-1时可明显抑制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的活性(P<0.05或P<0.01),硝苯地平浓度为512,256,128,64,32,16μg·ml-1时可明显抑制绿脓毒素的表达(P<0.05或P<0.01);且硝苯地平对PA毒力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硝苯地平可调控QS系统抑制PA毒力因子表达的作用,在体外可有效抑制PA的生长,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菌增效药物。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10年来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学术期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信息源,检索2008-2017年地方性氟中毒领域的研究论文作为分析对象,分析论文发表情况、核心作者、合作情况、研究热点。结果:共检索2 068篇文献,2009、2010年发文量较多,分别为2...  相似文献   
99.
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200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我院积极贯彻,从多处着手,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药品安全体系。现就新形势下创建“放心药房”谈几点思考。1严把组织健全关是创建“放心药房”的首要条件为了指导全院对药品的合  相似文献   
100.
我国核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核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各级核应急组织在相关法规标准的指导下,具备了相应的核应急能力,但如何对各级组织的核应急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完善和优化各级应急能力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在核应急能力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完善我国核应急能力建设,重点讨论了我国核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并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式和评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