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科于1998年4月诊断胃畸胎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支架联合PCS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支架植入术后,动脉药盒植入术局部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均已不能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内支架治疗( E M B E)组和 E M B E 加 P C S治疗组。结果:36例中31例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成功,其中之13例行 E M B E,18例行 E M B E+ P C S。随访1~12个月, E M B E 组:1~3个月内6例(50% )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8例,占615% ,12个月内死亡11例,占846% 。 E M B E+ P C S组4例(222% )1~3个月后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6例,占333% ,12个月内死亡9例,占500% 。两组再闭塞率及死亡率相比,经 t检验, P< 001, E M B E+ P C S组与 E M B E 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 E M B E 加 P C S治疗优于单纯 E M B E,是一种较好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3.
植入性药盒系统在中晚期肝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沛宏  张福君  黄金华  范卫君  梁贵文 《癌症》2000,19(12):1168-1169
肝脏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已开展20余年,单次化疗栓塞(即TACE)虽有一定疗效,但难以按肿瘤细胞代谢特点及药代动力学用药[1].我们自1997年9月至1999年11月采用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术治疗各种晚期肝脏肿瘤4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瘤经导管药盒植入系统(PCS)介入化疗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植对肝靶血管,经PCS化疗灌注和(或)化疗栓塞治疗41例,其中结肠癌肝转移18例,鼻咽癌肝转移11例,直肠癌肝转移7例,胃癌肝转移5例,每4~6周为一疗程。结果后生存期6~21月,中位生存期13个月,有效率(CR+PR)68.3%(28/41)。并发症包括:留置管滑脱至主动脉3例;留置管移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CT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在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性。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检查,分析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与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定位关系以及CT对动脉瘤钙化和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壁和瘤颈的钙化及瘤腔内血栓的大小。结论:在CT图像上可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判断动脉瘤的发病部位,CT对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纵隔转移淋巴结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评价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纵隔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08年4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5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接受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的临床资料.转移淋巴结共计16个,直径1.0~4.0 cm;其中直径<2 cm 8个(50%),2~3 cm 6个(37.5%),>3,≤4 cm 2个(12.5%).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Mq活度的125Ⅰ粒子相隔1.0~1.5 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2~3月复查CT.[结果]治疗前3例有疼痛症状患者中2例于术后5~14 d内疼痛缓解,有效率66.7%.15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CR)13例(86.7%);部分缓解(PR)2例(13.3%);总有效率100%.并发症为少量出血3例(20%),少量气胸3例(20%).[结论]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7.
开展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恶性肿瘤是当今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单一的治疗手段疗效不满意,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较好或好的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和边缘学科的产生,以及介入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导引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已逐渐为临床工作者认识,正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为  相似文献   
28.
目的检测uPA、uPA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法对肝癌、癌旁、正常组织各27例进行uPA、uPAR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uPA、uPAR在肝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0.4%(19/27)和77.8%(21/27);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0.964±0.458和0.784±0.322,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高,差异有显著性。阳性患者相对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及部分侵袭转移指标中表达呈显著相关。结论uPA、uPAR在肝癌组织及部分侵袭转移指标中表达升高,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29.
鼻咽癌肝转移的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46例鼻咽癌肝转移患者行包括射频消融治疗(RFA)、化疗栓塞(TACE)等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研究其近期局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鼻咽癌肝转移患者共46例,其中富血供型17例,病灶总数32个;乏血供型29例,病灶总数61个,分别进行以TACE和RFA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经CT评价均表现为近期有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对鼻咽癌肝转移患者创伤微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0.
颅内动脉瘤的MRI、MR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运用MRI、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分别探讨它们对治疗的价值。方法 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行MRI、MRA和DSA检查,探讨它们各自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 21个动脉瘤中,MRI、DSA、MR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8、3、3个,DSA、MRA显示瘤预分别为18、17个。结论 MRI对动脉瘤腔内血栓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DSA、MR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