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珑  逯宜  杨柏松  解德刚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562-1565
目的: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含邻面(Ⅱ类)洞型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嵌体修复的生物力学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CBCT扫描的方法,iM mi cs软件读取断层影像数据,数据分割、三维重建,Geomagic软件补洞、精修,运用Pro/E软件制作洞型及嵌体,ANSYS workbench软件网格划分。结果:准确地建立了含有嵌体、牙釉质、牙本质、髓腔的邻面(Ⅱ类)洞型三维有限元模型,所得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与生物力学性能相似性。结论:应用CBCT扫描结合逆向工程软件iMmics、Geomagic,及造型软件Pro/E,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模的方法快捷可行。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腰池持续引流后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的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设立引流组、腰穿组和对照组,共18条狗,每组6条,动态测定脑脊液中红细胞量的变化,脑血管造影测定基底动脉直径减少以确定血管痉挛程度(%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eter,%RBAD)。结果 与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引流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较快且差异有显著性;引流组脑血管痉挛例数少,程度轻。结论 SAH后脑脊液中红细胞及其降解裂解产物可能参与了CVS的过程,腰池持续引流对CVS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3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3D DSA与二维(2D)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架的选择。结果 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状及程度,能提供最佳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决策支架的选择。结论 3D 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对常规DSA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4.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收治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脑梗死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 4 8例 ,全部病人进行DSA ,部分作CTA或MRA。 4例患者行单纯口服抗凝治疗 ,6例行血管内孤立治疗 ,4例行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其中 2例行双支架植入 ) ,34例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再次出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好发于椎动脉PICA上段 ,内膜剥脱造成的血管内充盈缺损、血管狭窄和膨大相混杂呈串珠状或血管线样狭窄、偏心性动脉瘤为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对影像表现为血管轻度狭窄的缺血性颅内外夹层瘤可行药物抗凝治疗 ;对狭窄较重 ,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者可行支架植入。对出血的颅内夹层瘤均应手术治疗 :非供血主干侧PICA上段或PICA下段夹层瘤可行血管内隔绝 ;与PICA或前脊髓动脉毗邻者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 ;累及PICA或前脊髓动脉者行近端闭塞 ,支架植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优势供血侧或侧支循环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应作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观察开天门干预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开天门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天、6天、8天和第10天时观察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天门干预中风后抑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7.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发病率较低 ,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 2 .9%~ 7.1% [1 ] 。我院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 12例 ,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 4 .1% (12 / 2 93)。我们根据动脉瘤的类型和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4 2~ 6 9岁 ,平均年龄 5 5 .2岁。全部为破裂出血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2 ] 级 :5例 , 级 :6例 , 级 :1例。主要症状及体征 :头痛、呕吐 11例 ,意识障碍 1例。患者全部行 CT、DSA检查 ,均有蛛…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对相对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 ,常规的二维DSA(2DDSA)不能提供诊治所需要的完整信息。三维重建技术来自旋转血管造影 ,提供了颅内动脉瘤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4年 4月我院收治的并进行 3D重建的 35 2例患者 ,共 4 31个动脉瘤。男 14 8例 ,女 2 0 4例。平均年龄 5 5岁 (15~ 87岁 )。其中 2 72例患者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37例以头痛入院 ,2 6例以单纯动眼神经麻痹入院 ,17例因其他诉原因入院发现动脉榴。动脉瘤部位 :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 2 2 4枚 ,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119枚 ,大脑中动脉 37枚 ,基底动脉 32枚 ,大脑后动脉 19枚。动脉瘤最小 2 .2mm× 2 .0mm× 1.5mm ,最大 32mm× 2 6mm× 2 0mm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检查 ,并行 3DDSA重建 ,其中 375个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对 4 31枚动脉瘤的 3DDSA与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 与 2DDSA相比 ,3DDSA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 ,更正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 ,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相似文献   
89.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了解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与之有关的因素。方法 总结57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61处(23处为后循环狭窄,38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血管狭窄程度减为0%~32%,1例发生颅内出血。临床随访3~30个月,无短暂性缺血的再发作或中风;DSA随访43例患者,3例出现支架内内膜增生,但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0.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 ,探讨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 2例 2 3个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了支架植入扩张成形治疗 ,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 10个 ,基底动脉狭窄 13个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 (72 .4±11.3 ) % (5 0 %~ 90 % ) ,平均狭窄长度 (6.8± 3 .1)mm(3~ 12mm) ,植入球囊扩张支架 2 3枚 ,作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  2 3个狭窄支架植入均成功 ,狭窄率降低到 (9.3± 5 .2 ) % ,无夹层动脉瘤、血管破裂、支架内急性闭塞并发症 ,手术造成缺血性小卒中 1例 (4.5 % ) ,无死亡。临床随访 3~ 2 4个月 ,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 ,血管造影随访 10例 ,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但远期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