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防治。方法:对我院51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42例,死亡9例。病原菌分析,痰培养细菌、念珠菌阳-41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1.2%.革兰阳性球菌占29.3%,真菌感染占19、5%。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EB病毒感染2例,病原菌不明6例。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术后第1周是肺部感染的高危时段,重视图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胡宁  江艺  张小进 《腹部外科》2011,24(5):282-283
目的 探讨纱布填塞法用于腹部手术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15例腹部手术中大出血病人采用纱布填塞法.其中腹膜后肿瘤1例,创伤性肝破裂2例,肝癌行肝右三叶切除肝创面渗血1例,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食管旁、脾窝渗血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移植术中肾上腺区域、肝裸区腔静脉旁后腹膜创面广泛渗血8例.结果 15例术后腹腔...  相似文献   
43.
探讨豚鼠至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中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 豚鼠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并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管法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比较两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切、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分别为(32.2±3.5)min 、(45.4±5.7)min,修肝时间分别为(14.5±2.1)min、(9.2±1.8)min,切、修肝总时间分别为(46.7±4.8)min、(54.6±6.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7±6.1)min、(53.2±6.5)min,无肝期分别为(16.8±2.1)min 、(17.2±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的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5±24)min、(95±2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进行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家族新成员HSPA12A的组织分布和细胞定位。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成年小鼠7种不同组织中HSPA12A的表达,并探讨其是否在成年、胚胎鼠神经元中具有表达。结果 (1)在成年小鼠心、肝、脾、肺、肾、脑、骨骼肌这7种组织中,脑组织的表达量是其他组织的至少10倍以上(P<0.01);(2)HSPA12A在胚胎时期的鼠皮层神经元中表达;(3)HSPA12A在成年鼠的皮层神经元中持续表达。结论 HSPA12A被首次证实在神经组织中表达最高,且从胚胎时期到成年鼠皮层神经元中均持续表达,提示HSPA12A可能在神经细胞的内稳态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背景:肝脏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敏感的器官之一。黄酮类化合物落新妇甙可作为递氢体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可能在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发挥作用。目的:观察落新妇甙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干预组和大剂量干预组。干预组小鼠于缺血前24h和1h分别给予10或40mg/kg的落新妇甙腹腔注射,然后建立70%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采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样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ELISA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化学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含量,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结果与结论:落新妇甙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干预组肝组织丙二醛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上升(P〈0.01);干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较模型组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小、大剂量干预组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比较渐次降低,与半定量RT-PCR结果相符(小剂量干预组P〈0.05,大剂量干预组P〈0.01)。落新妇甙保护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显示出剂量-效应关系趋势。结果提示,落新妇甙干预能减轻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病理损害;机制可能在于其能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46.
背景:肝移植后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有可能影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 目的:分析乙肝相关肝移植患者后不同浓度他克莫司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 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纳入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者23例,根据移植后12周清晨空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为高浓度组(≥ 10 μg/L) 9例和低浓度组(< 10 μg/L)14例,同时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 结果与结论: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含量与CD8+CD152+呈正相关,与CD8+CD28+呈负相关。高血药浓度他克莫司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高于低浓度组,其改变与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CD8+CD152+和CD8+CD28+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比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和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术的围术期液体处理情况,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肝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169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经典组)46例和下腔静脉逆灌注原位肝移植组(逆灌流组)123例。观察两组在不同Meld评分下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的相关性。结果在Meld评分≤15分和15~25分的情况下,逆灌流组的肺部并发症显著低于经典组。逆灌流组和经典组相比,术中输液总量〉10L和输血液制品总量〉4L的患者明显减少(P=0.023和P=0.040),术后前3d至少有2d的液体平衡≤-300ml的患者明显增多(P=0.048)。结论与标准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相比,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背景:肝移植后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有可能影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 目的:分析乙肝相关肝移植患者后不同浓度他克莫司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 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纳入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者23例,根据移植后12周清晨空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为高浓度组(≥ 10 μg/L) 9例和低浓度组(< 10 μg/L)14例,同时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 结果与结论: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含量与CD8+CD152+呈正相关,与CD8+CD28+呈负相关。高血药浓度他克莫司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高于低浓度组,其改变与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CD8+CD152+和CD8+CD28+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胃肠道穿孔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4年10月共完成的424例肝移植中7例移植术后出现胃肠道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3岁,中位年龄43岁。包括胃穿孔3例,空肠穿孔1例,横结肠穿孔3例。其中4例胃肠道穿孔病人肝移植前曾有过腹部手术史。3例胃穿孔中,2例行单纯局部冲洗引流,1例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夹闭;1例空肠穿孔行手术切除瘘肠管,空肠-空肠吻合;3例结肠穿孔中,1例单纯局部冲洗引流,2例先行回肠造瘘,3个月后1例行单纯回肠关瘘,1例行横结肠切除+结肠结肠吻合+回肠关瘘。本组所有病例均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加强抗感染等治疗。结果本组胃肠道穿孔发生率为1.6%(7/424),1例胃穿孔因未及时发现,在引流过程中出现腹腔感染、移植肝功能不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死亡率为14.3%(1/7);1例横结肠穿孔行回肠造瘘,3个月后行回肠关瘘后1周再次于原穿孔处出现结肠瘘,经局部冲洗引流2周后治愈。其余5例经过综合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目前已随访4~96个月。结论胃肠道穿孔是肝移植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治疗复杂,若发现不及时,容易因腹腔感染致移植失败。既往腹部手术史、术中医源性损伤可能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中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肝移植生存1年以上的8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原位肝Σ植组36例、下腔静脉逆灌注原位肝移植组50例,观察各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别对两组早期及晚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个月~8年,总共有12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①原位肝移植组36例,5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其中2例为早期并发症 另3例为晚期并发症,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有好转。②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组50例,7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4%。其中3例为早期并发症,1例死于合并腹腔感染,2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另4例为晚期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分别对两组早期及晚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并没有增加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