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9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了解北京某区中小学校领导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为制定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某区2010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21名中小学领导的体检资料,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浆肾素、醛固酮活性浓度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校领导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水平对高血压病的影响不显著.高血压病治疗时需采取联合措施. 相似文献
83.
颈总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尿激酶颈总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国产尿激酶20万U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采用颈总动脉内推注方式,5min推完.分别现察溶栓前.溶栓后2h、24h、3d、7d、14d时间点,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75%(15例)患者ESS分值在溶栓后24h迅速增加.截止溶栓后14d,ESS分值仅1例无变化,1例下降。其中,时间窗小于6h者ESS分值增加速度明显高于12h。本组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占5%,再瘫1例.结论:本研究提示颈总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如能严格掌握溶栓时间窗及适应症,可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伸肌下支持带治疗前踝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福尔马林固定过的人体标本20具,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7月。将标本分为超声引导组和传统操作组,每组10具,并在同一入路下进行针刀松解的操作。在完成针刀松解的操作之后留针,逐层解剖,观测针刀路径,比较超声引导下针刀与传统操作的成功率、准确率和损伤率。同时分析周围的解剖结构。结果:超声引导组松解伸肌下支持带的操作成功率高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vs55%,P<0.05);超声引导组操作精确性高于传统操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0±3.403%vs74.30±2.716%,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技术治疗前踝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高,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6.
87.
大鼠肝硬化形成早期的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在大鼠肝硬化形成的早期,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肝硬化组,其中肝硬化组又分成2、5、7、10周组,每组10只.肝组织行H-E和天狼猩红染色,下腔静脉取血检测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的含量.结果在本实验中,肝硬化7w鼠的肝组织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增生并开始形成假小叶.对照组和2w肝硬化组间的红细胞电泳率的差异不明显(P>0.05),而自给药的第5周起出现明显的增加;肝硬化2w鼠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至第5周开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结论本大鼠肝硬化模型的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在第5周后出现明显的异常,比形态学上出现假小叶等典型的肝硬化表现约提前了2周时间,为临床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8.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过度沉积性疾病,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环节。许多因素如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血吸虫病、药物性肝病都可造成慢性肝损害,又都可导致肝纤维化。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内ECM大量生成并在肝脏内沉积,它使肝脏结构发生改变,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肝脏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肝纤维化是肝脏受损后,伴随组织修复纤维组织在肝组织中的过度沉积。肝纤维化初期为可逆性,此时如积极治疗,可阻断其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故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肝脏结构和保护肝脏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探讨四点垂直进针针刀术式治疗踝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及准确性,为临床操作术式选择及后续进一步优化提供解剖参考依据。方法:自2020年9月至2020年10月选取10%甲醛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29具,男15具,女14具;年龄47~98(81.10±11.14)岁;左侧29例,右侧29例。在人体标本上模拟针刀松解踝管屈肌支持带操作,使标本双下肢蛙位摆放,内踝向上。在踝管屈肌支持带附近(取内踝前、后缘连成的曲线、跟骨结节内侧突前方的沟状曲线与屈肌支持带宽度的两条定义线之间的交点)选取4个不同位置进针,使针身与皮肤垂直,刃口方向与屈肌支持带走行方向垂直。针刀穿过皮肤缓慢探索,达到屈肌支持带时针下可有针尖触碰坚韧组织的感觉,此时切割松解4次。针刀松解操作完毕后,在皮肤表面沿针刀方向做横向切口,打开暴露屈肌支持带区域,逐层解剖,观察并记录针刀及其周边解剖结构。通过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屈肌支持带的针刀切割痕迹长度,并通过肉眼观察并统计针刀损伤肌腱、神经等踝管内容物的数量及程度,以此评估针刀松解踝管屈肌支持带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安全性,即统计针刀损伤踝管内容物的例数;损伤率,即(损伤踝例数/总例数)×100%;准确性,即以松解长度L ≥ W/2(W为屈肌支持带宽度,定义为20 mm)为准确有效松解。结果:安全性结果,在58例标本中,未见针刀损伤神经、血管,26例损伤了胫骨后肌腱,其中17例透刺肌腱,损伤严重;12例损伤了趾长屈肌腱,其中4例透刺肌腱,损伤程度为严重损伤,总损伤率为32.14%。c3,c4进针点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准确性结果,58例标本全部松解成功,针刀松解痕迹的总长度Lc为(10.40±1.36) mm,长度6.38~12.88 mm,其中37例松解痕迹总长度范围≥ 10 mm,长度松解均成功。踝管屈肌支持带分层结构:屈肌支持带发出的纤维隔向内将踝管内容物分成不同的腔室,近内踝尖与跟骨结节连线中点处(即在神经血管走行的上方)纤维隔在此汇合成完整的屈肌支持带。结论:四点垂直进针针刀术式松解屈肌支持带由于是在屈肌支持带两端骨面附着处进行操作,较易损伤肌腱,但不易损伤神经血管,其中在跟骨侧进针较为安全,但总体安全性不高;从松解长度来说,松解较为彻底,但由于屈肌支持带的分层结构,四点垂直进针针刀术式从骨缘垂直进针,仅能松解其中表层,无法做到全层彻底松解,因而临床上是否能到达理想的疗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