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2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4岁,男11例13髋,女6例7髋。左侧5例,有侧9例,双侧3例。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分期,Ⅰ期5例6髋、Ⅱ期12例14髋。同种异体骨取自25—40岁健康人群,异体骨经过深低温冷冻处理。手术采用经股骨颈通道去除坏死组织并打压植入同种异体骨碎块。同种异体骨取自健康人群,异体骨经过深低温冷冻处理。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采用进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随访时问为6个月至2年,平均为13.5个月。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1例2髋患者疼痛无明显缓解,其余患者的髋关节疼痛获得缓解。术前Harris评分为(74.0±6.2)分,最后一次随访的Harris评分平均为(89.4±7.61分。随访结果优11髋,良5髋,优良率为89.4%。术后x线片显示,减压植骨的通道内成骨现象日渐明显,3-6个月现新生骨柱影。1例双髋患者出现股骨头塌陷,行全髋置换术。1例出现排异反应。结论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移植适于治疗无塌陷的早期股骨头坏死,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F-κB信号通路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1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分化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BMP-2体外诱导鼠肌源细胞C2C12向成骨细胞分化模型,瞬时转染表达其下游效应物,通过实时RT-PCR以及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其下游效应物Smad1与核转录因子(NF-kB)及其抑制剂(IκBα),研究TNF-α和NF-κB对BMP-2-Smad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TNF-α能够将Smad1(BMP-2的下游效应物)的活性从对照组的2.04倍降低至0.63倍。NF-κB过表达则将Smad1活性从2.04倍降低至0.39倍。蛋白质印迹实验可见,TNF-α能明显降低BMP2活化的C2C12细胞中磷酸化Smad1的含量,而RT-PCR研究发现其并不能改变Smad1的mRNA丰度。结论 TNF-α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是通过TNF-α激活NF-kB而降低BMP-2信号通路中磷酸化的Smad1,进而抑制BMP-2-Smad1通路活性而发挥作用。提示持续性的炎症反应能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形成。  相似文献   
123.
微型外固定器结合皮瓣移植治疗指骨Ⅲ-c型开放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和/或血管损伤的指体往往损伤严重,实际工作中可能有几种方案选择,如截指或手指再造等。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外固定器结合皮瓣移植治疗此类损伤,不仅保全了指体,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供区或供足的影响,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4.
对股骨髁部骨折的治疗,近年来多倾向于内固定.而单纯牵引及支具则较少应用.本文对近年来我科收治的33例股骨髁部骨折的治疗情况作分析报道.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4~76岁,平均38.3岁.单纯髁上骨折8例,髁间骨折22例,单髁骨折4例,按Frank Seinsheimer分类,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11例.伴其它部位骨折9例.  相似文献   
125.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康复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的康复治疗与修复重建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5 8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 ,盂唇损伤的范围 ,关节囊撕裂、松弛的范围和关节不稳定的程度 ,分别选择康复治疗(3 9例 )、康复治疗无效改成手术治疗 (5例 )与手术治疗 (1 4例 )。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随访 2 4个月 ,康复治疗组 4例剧烈活动后肩部不适 ,3例后伸受限 1 0°,1例前屈受限 2 0°。康复治疗无效改成手术治疗组 5例 ,手术治疗组 1 4例 ,其中后伸活动受限 2例(1 0°) ,剧烈活动后肩前部不适 1例 ,其余病例症状消失 ,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康复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 ,疗效满意 ,但治疗周期较长 ,治疗效果受病程长短、患者配合治疗的情况以及肩关节盂唇、前关节囊损伤程度的影响。康复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或者前关节囊明显撕裂、盂唇撕脱、肩关节明显不稳定者需采用手术治疗。肩关节盂唇、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不破坏正常关节稳定结构 ,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稳定结构的损伤程度 ,如前关节囊严重损伤、盂唇广泛撕脱以及病程过长等会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6.
防止外固定器术后针道感染和固定针松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应用外固定器两种手术操作方法对固定针松动、感染的影响,探讨防止固定针松动和感染的外固定器最佳穿针操作技术。方法:共240例患者,A组120例,为传统手术和护理方法;B组120例,为改进手术和护理方法,分析比较两组固定针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定义为针道炎性渗出伴疼痛,细菌培养阳性,使用抗生素有效。结果:B组感染发生率低,且第一次出现感染的时间延迟。结论:避免术中热损伤和局部血肿形成,术后应用抗生素,局部采用碘伏纱布加压包扎等方法,能够大大降低针道感染和固定针松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7.
1 对象和方法 1991年6月~1997年3月,共治疗肱骨干骨折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1~66岁,平均34岁。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伴桡神经损伤1例。粉碎性骨折8例,大斜面及螺旋型骨折9例。均为车祸致伤。均在X线透视下行骨折闭合复位,穿针外固定器固定。开放伤口清创缝合,1例伴桡神经损伤行神经探查松解。一般术后1周内开始肘肩关节练习。2 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最短2.5月,最长6.5个月,平均4个月,患肢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针孔感染及骨不连等并发症。3 讨 论3.1 单侧外固定器穿针技术 …  相似文献   
128.
外固定器结合软组织移植治疗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型外固定器结合一期软组织移植治疗开放性指骨间关节周围骨折脱位的优缺点.方法 对开放性手部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12例(13指),采用微型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固定固定骨折,修复损伤的韧带和掌板,修复或桥接修复损伤的血管神经,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 随访6个月~2年,所有指体全部存活,皮瓣顺利成活,外固定架平均固定37 d,骨折均愈合.手指感觉恢复达S3+~S4;关节活动度:近指骨间关节活动范围25°~90°;远指骨问关节活动范围5°~20°.结论 微型外固定器结合一期软组织移植治疗开放性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利于保持骨折和关节位置,利于软组织损伤修复,是治疗复杂手外伤的可靠方案.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探讨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早期感染的治疗措施并评估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收治Gustilo Ⅲ型骨盆和四肢开放性骨折经治疗并发早期感染患者46例,其中ⅢA型11例,ⅢB型28例,ⅢC型7例.所有患者初期已行骨折和血管的固定或修复,遗留创面或皮肤坏死范周大小为3 cm×2 cm~50 cm × 35 cm.所有病例均先行清创,更换不恰当的骨折固定方式或调整外固定架固定位置,在感染的肌肉间隙、关节间隙、骨折间隙等分区、分层应用VSD,并根据置管部位和引流情况决定拔管次序和时间.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12例行皮瓣移植和肌瓣移植,34例36处伤u皮片植皮或缝合修复创面.创面愈合后3~6个月视骨折愈合进度和骨折固定稳定情况保留原有固定或更换永久性骨折固定物. 结果本组46例均保肢成功,创面感染均得到控制.游离植皮及组织瓣移植一次全部成活44例,2例游离植皮者由于面积大、术后患者搓动遗留有小创面,经再次植皮后完全消火创面.所有患者体温、血像正常,局部尤窦道、无疼痛,骨折愈合时间5~12个月,肢体功能良好. 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分区、分层应用V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0.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external fixator for complex tissue defect in the forearm. Methods From May, 2005 through December, 2008, the external fixtors were used in 17 patients to treat the complex tissue defect in the forearm caused by trauma. There were 11 male and 6 female, with a mean age of 25.6. All patients were accompanied with the exposure of tendon, muscle or screw. The skin defect ranged from 7 cm × 4 cm to 19 cm × 9 cm.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ediele flap repair. The flap ranged from 10 cm × 6 cm to 20 cm × 15 cm. The proximal pedicle of the flap was sutured into a tubular. The position of the pediele was fixed by the external fixator. The pin was at the ulnar and the iliac (n = 5), and the radius and the iliac (n = 12). The immobilization lasted 3 to 8 weeks, 5. I weeks in average.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20 months, 11.3 in average. All pedicle flaps survived with no pressure ulcer, or no erosion in the axilla. No compartment syndrome or osteomyelitis occurred. Four to six week after surgery, the pedicle was cut. Infection occurred at the cutting end in 1 patient. The wound healed after addressing The wound in the other 16 patients healed successfully. The fracture of the ulnar and the radius healed 8. 5 or 15 weeks after surgery, 13.5 weeks in average. Eleven patients underwent second stage reshape and function restoration. The function of the hands and forearms recovered satisfactorily. Eleven patients returned to their work. Six patients can live with basic function for living. Conclusions The external flxator used for complex tissue defect in the forearm can keep the position of the pedicle, replacing plaster fixation. I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lap and vessel spasm, and get good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