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观察老年斑和铁在阿尔茨海默病(AD)转基因小鼠脑内皮质和海马处的沉积及其对磁共振活体扫描T2弛豫时间的影响.方法 2、4、6、8、10、12、14、16月龄的AD转基因小鼠各2只,分为幼龄组、成龄组和老龄组,8月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2只作为对照,依次进行磁共振活体扫描,测量皮质、海马、丘脑、胼胝体、纹状体等结构的T2弛豫时间,扫描完成后,进行铁和老年斑的组织学染色,计算皮质和海马处老年斑的数目及含量、铁颗粒的数目及含量.结果 各组皮质及海马T2弛豫时间(ms)分别为:野生组:49.5±2.1、51.6±1.1;幼龄组(2、4月龄):49.7±0.5、50.7±0.7;成龄组(6、8、10月龄):47.2±0.8、47.7±0.9;老龄组(12、14、16月龄):44.6±0.8、45.3±0.4.各组皮质及海马T2弛豫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F=18.620,海马F=67.925,均P<0.01).组间比较示成龄组较幼龄组(皮质q=4.284,海马q=7.902;均P<0.01)及野生组(皮质q=4.424,P<0.05,海马q=11.450,P<0.01)小鼠皮质及海马T2弛豫时间缩短;而老龄组较成龄组小鼠皮质及海马T2弛豫时间缩短(皮质q=4.812,海马q=7.034,均P<0.01).组织学染色示4月龄转基因小鼠皮质和海马开始出现老年斑的沉积,6月龄开始出现铁的沉积,并且随着小鼠月龄的增加,皮质和海马处老年斑和铁的数目及含量均明显增加.老年斑和铁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正相关(r=0.931,P<0.01),老年斑的含量、铁的含量与T2弛豫时间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分别r=-0.884、-0.827,均P<0.01).结论 老年斑和铁的沉积可能共同影响T2弛豫时间,提示T2弛豫时间可以作为早期诊断AD和抗痴呆药物筛选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2.
83.
脑白质疏松患者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老年人脑白质疏松(LA)与血浆生长抑素(SS)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3例LA有痴呆,26例无痴呆,26例腔隙梗塞患者和20名健康人血浆SS含量,结果显示:LA患者血浆SS含量较腔隙梗塞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虽然腔隙梗塞组较健康对照组也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腔隙梗塞患者LA,不管是否存在痴呆,其中枢SS系统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84.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特征具有体位性和运动性震颤,两者在程度上可呈明显的分离现象。本文探讨药物对运动性震颤为主的 ET 的效果。患者14例,男10、女4例,平均年龄69.3岁,平均震颤病史28.8年。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的运动性震颤,10例有轻微的体位性震颤,2例在随意运动末有肌阵挛样痉挛。6例有 ET 家族史。9例饮酒后症状减轻,没有小脑和其他神经系统体征。用震颤描记图测定震颤的幅度和频率,用肌电图记录腕部伸屈拮抗肌群波型。先静脉注射10%乙醇溶液250ml,30分钟注射完后记录震颤。再分别口服心得安或氯硝安定,一  相似文献   
85.
通过动物实验资料,阐述脑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早期的静脉梗阻可引起局部脑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灌注减少、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源性水肿共存、缺血半暗带损伤等多方面变化,综合决定着静脉梗阻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6.
目的评价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伴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单用氯吡格雷75mg,口服,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蚓激酶60万单位,空腹口服,每日3次,连用30天,观察疗效和安全性。两组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测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3O天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泸〈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88%)(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尿隐血1例,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7.
杨燕  张临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308-1309,1311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糖尿病人与健康对照组脑血管各项参数的情况,从而探讨TCD在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92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研究对象,100名血压、血糖、血脂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TCD检查两组研究对象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几项指标,根据TCD检查情况,将脑血管状态分为正常、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供血不足5种状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脑血管异常率及PI、RI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脑血管异常率为88.04%,对照组异常率为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P﹤0.01)。两组研究对象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能够检测到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的异常改变,可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有影响、最富有创造性的卒中后抑郁症(PSD)研究者Robinson领导的小组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大脑损害的部位是决定卒中患者是否发生抑郁症最重要的因素,并认为重性和轻度抑郁症发生率高与下列部位有关:(1)左半球损害,而不是右半球;(2)左前皮质损害,而不是左后皮质;(3)左前半球损害,而不是右前半球;(4)与其他部位脑损害相比,左前半球皮质或皮质下损害,至少累及左额背外侧,而不是左后皮质、右侧皮质及右侧基底节。本文应用传统的神经病学与放射学脑损害的定位方法,对首次卒中脑血管损害部位与4个月后发生PSD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速避凝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以寻求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药物.方法:速避凝治疗组36例,以速避凝41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同时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35例,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联合应用复方丹参16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二组均以10~14天为一个疗程.评价出二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7.8%和57.1%,两组显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时,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异常改变者联合应用速避凝与甘露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速避凝与甘露醇联用对缺血性卒中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0.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继发性缺血和再出血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 ,了解缺血和再出血的时程对全面地处理SAH尤为重要。本研究就动脉瘤性SAH继发性缺血和首次再出血的时程 ,以及手术时机与继发性缺血时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本文SAH资料取自 1993~ 1997年Utrecht大学医疗中心收治的 34 6例动脉瘤病例 ,患者均在出血后 72小时内入院。诊断依据CT的阳性结果 ,如CT正常 ,必须有CSF黄变 ,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患者若出现局限性体征、意识水平下降、或两种情况均有 ,CT示低密度影与临床症状吻合或尸检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