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40篇 |
神经病学 | 50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肌酶激酶BB同工酶 (CK BB)。在正常情况下 ,脑脊液 (CSF)中没有CK BB。当脑组织受损时会释放出CK BB进入CSF。以往研究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CSF中可测出CK BB ,但CK BB水平是否与神经功能的结局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证实CSF高CK BB水平是动脉瘤性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早期先兆。方法 作者前瞻性地研究了 30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全部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或CT增强确定动脉瘤的位置 ,入院后进行了Hunt、Hess分级和Glasgow昏迷评分 (GCS) ,… 相似文献
42.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卒中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危险、复发后残疾和死亡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这种状况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此 ,文章就近年来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及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3.
老年人脑白质疏松HDS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当今神经科研究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之一,CT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呈斑片状或弥漫性的密度减低。已有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LA是老年人群脑损害的一个重要标志,与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CT与MRI在脑... 相似文献
44.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卒中高危因素患者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BCD评分工具,对48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于入院5d内完成DSA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值,创建新的ABCD+DSA(ABCDA)评分工具。比较这两种评分工具对卒中风险的预测及其分层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纳入的88例患者中,有37.5%(33例)的患者在90d内发生卒中,其中伴有≥70%狭窄和闭塞的占66.7%(22例),在无动脉狭窄8例中,仅1例发生卒中。两种评分工具对30d和90d的卒中风险预测均有较高的价值,而ABCDA评分的预测能力则更强。按照ABCD评分分层,本组评分为≥5分组与评分<5分组之间,短期内累计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添加DSA项目的分值后,评分为≥5分的患者在30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了6倍,在90d内增加了4倍。结论颅内外动脉≥70%狭窄或闭塞是TIA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高危人群。ABCDA评分不仅能增强风险的预测和分层能力,并且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
彩色多普勒与CTA在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CDFI)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3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CDFI及MSCTA的影像资料,以DSA为标准,比较CDFI和MSCTA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判断及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的符合率;比较这两种方法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DFI及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0.9%和92.8%,特异度分别为95.6%和95.7%,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和93.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和8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和97.8%。MSCTA检出粥样动脉硬化斑块分型与CDFI的符合率为86.9%。结论: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影像学检查中,CDFI可作为颈动脉病变筛查、术后疗效评价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MSCTA显示高位分叉的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入颅段及血管走向变异更有优势,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预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594例缺血性脑卒中在30天内复发的2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早期复发率为3.7%(22/594),其中脑血栓复发率为3.3%(18/552),脑栓塞复发率为9.5%(4/42)。72.73%(16/22)复发在原患侧,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复发(86.36%,19/2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高血压、TIA史与复发有显著关系(OR=4.9,OR=7.1),而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入院时高血糖、房颤、高血脂、吸烟、颈部血管斑块与复发无显著关系。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同部位的复发,高血压、TIA史可能为脑卒中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临床、预后与医院感染(NI)的关系.方法:对654例ACVD患者进行NI多因素分析.结果:ACVD医院感染率(NIR)为15.14%.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NIR较高.ACVD合并糖尿病与未合并糖尿病组NIR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5).分离菌株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真菌为主.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32.54%),其次为泌尿道和上呼吸道.ACVD合并NI死亡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ACVD的NIR与临床类型、糖尿病、住院日程、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及内支架(PTAS)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于PTAS治疗前和治疗后3 d、30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U)检测患者双侧颅外段椎动脉,取C5-C6段和狭窄处椎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血流量(FV)为分析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PTAS治疗前,CDU检查示颅外段椎动脉狭窄80条(轻度17条,中度38条,重度25条),与DSA检查结果 相比较,符合率86.9%(77.3%,95.0%,83.3%),其中CDU检查中度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符合率较高(P<0.01).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PTAS治疗后3 d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椎动脉C5-C6段PSV和FV显著升高(均P<0.01),椎动脉狭窄处PSV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0 d与3 d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U检查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反映PTAS治疗后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PTAS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0.
张临洪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8,(2)
某些因素(如紧张,运动,口服避孕药)诱发的偏头痛,血浆催乳素(PRL)水平是升高的,此外,某些抗偏头痛药物(如麦角生物硷、可乐亭)对PRL有抑制作用,这些现象有力的支持了偏头痛发病机制影响了PRL的观点。本文对女性偏头痛患者间歇期和发作期,PRL对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的反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组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令28~46岁, 平均年令35.7岁,其中6例为普通偏头痛,2例为典型偏头痛,无头部外伤或内分沁异常史。试验前两周内禁止服药,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精神状态无特殊,EEG及头颅CT均(一)。在间歇期进行首次TRH试验,随后患者在上午出现偏头痛发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