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评价射波刀在肝门区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5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射波刀SBRT的 36例肝门区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36例患者(37个病灶)的肿瘤直径为 15~55 mm (中位数30 mm),其中 20例患者(21个病灶)采用金标呼吸同步追踪技术,16例患者(16个病灶)采用椎体追踪技术。通过增强CT和(或) MRI评价肿瘤进展,Kaplan-Meier法计算LC、OS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2.7个月。术后1、2年LC率分别为90%、76%,术后 1年OS、PFS分别为63%、39%,中位OS、PFS时间分别为15.2、10.0个月。3级不良反应为11%。结论 射波刀SBRT是肝门区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2.
33.
许多肿瘤组织同时表达EGFR及其配体,EGFR及其配体网络已经明确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EGFR抑制剂以其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优势在肿瘤临床治疗中令人瞩目。但EGFR表达并不是决定EGFR抑制剂疗效的唯一因素,肿瘤信号转导通路的纷呈繁杂以及通路之间的交叉联系决定了单纯EGFR抑制剂靶向治疗的局限性,众多肿瘤因子对EGFR抑制剂疗效起着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PTEN基因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复习相关文献,综述PTEN与EGFR抑制剂的关系,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探讨局部无进展生存(LPFS)评价射波刀治疗外周型肺肿瘤局部远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射波刀治疗肺转移瘤或原发瘤患者 81例资料,其中原发肺肿瘤 43例43个病灶,肺转移瘤 38例47个病灶。58例63个病灶接受60 Gy分3次治疗(20 Gy/次),23例27个病灶接受54 Gy分3次治疗(18 Gy/次)。以近期疗效和LPFS为观察指标,Logistic法分析LPFS对局部远期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 近期疗效评价后全组63%病灶需后续复查中再评价,随时间延长需再评价病灶逐渐减少,且以6个月至 2年减少最为迅速。再次疗效评价对后续随访疗效评价均有预测作用,但随时间延长预测作用逐渐减弱。结论 LPFS是射波刀治疗局部有效的早期原发肺肿瘤或肺转移瘤可推荐的局部疗效评价指标,且对局部远期疗效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6.
主动追踪使射波刀在肝、肺等部位早期肿瘤、转移瘤等肿瘤放疗中具有相对优势,金标追踪是上述部位主动追踪的主要方式。CT引导下穿刺质量是金标追踪优势的重要保障。CT引导下穿刺的优劣也将直接决定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掌握CT引导下穿刺操作方法对于射波刀治疗的普及和保证射波刀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T引导下穿刺活检和金标植入临床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并发症处理等临床经验,以期与各射波刀中心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建立计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生物有效剂量(BED)和2 Gy分割生物等效剂量(EQD2)的模型。方法 引入根据L-Q模型建立的外照射BED计算公式和持续低剂量照射BED计算公式。结合BED公式,根据EQD2的定义,建立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EQD2计算公式。总结常见组织的α/β值和见于文献报道正常组织的Tr1/2值,利用实际值,进一步简化EDQ2计算公式,提出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的EDQ2计算经验公式,并命名为王-彭经验公式。对于早反应组织,EQD2≈10D/12(王-彭公式 1);对于晚反应组织,EQD2≈D/2(王-彭公式 2)。进一步举例说明本文所建立公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原发性肺癌、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果 根据王-彭经验公式,肿瘤临近的晚反应组织的EQD2仅约为肿瘤组织受量的一半,故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天然地"从生物等效剂量上对晚反应的组织进行了保护。通过实际计算,发现早反应组织的经验公式较为精确,而晚反应组织的经验公式精确度略差,只能做粗略估计。结论 本研究引入的BED计算公式和据此建立的一系列EQD2计算公式以及王-彭经验公式,在理论上可行,可用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物理剂量与外照射剂量之间的换算和叠加。但是使用公式时应谨慎,注意预设条件,慎重解读计算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
背景:脊椎是肿瘤患者骨转移的常见部位。传统外照射缺乏准确性,无法进行大分割放疗,同时也限制了脊髓的受量。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yberknikfe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脊椎转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至2010年接受脊柱转移瘤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疗的62例病人。12名病人的13个病灶为再程放疗。所有病人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大于12个月或至死亡。勾画所有病人危及器官包括脊髓和硬膜囊,评估脊髓和硬膜囊最大受量、0.1cc、0.5cc、1cc、2cc和5cc的受量。
结果:应用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疗给予初次放疗病灶处方剂量为 20-45Gy/1-5f,再程放疗病灶为21-38Gy/1-5f。初次放疗和再程放疗病灶处2-Gy 的等效生物剂量(nBED)分别为49.6Gy10/2 (31.25—74.8 Gy10/2) 和46.9 Gy10/2 (29.8—66 Gy10/2)。平均随访时间为9.4个月(2.5-45个月), 随访12个月29名(46.7%)病人生存,其他死于疾病进展。CyberKnife 立体定向放疗1月后56名(93.3%)病人疼痛完全或部分缓解,17名(28.3%)病人CyberKnife第一次治疗后即有疼痛缓解。CyberKnife 立体定向放疗5个月和9个月后两名病人局部复发。初次和再程放疗病人脊髓2-Gy最大等效受量为68.6Gy2/2 (8.3—154.5 Gy2/2)和58.6Gy2/2 (17.7—140 Gy2/2)。随访期内没有病人发生放射性脊髓损伤。
结论:应用Cyberknife进行脊柱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疗局控率高,疼痛缓解率高,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低,特别适用于再程放疗病人。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环氧化酶-2受体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放射增敏效应及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的IC20作为后续实验浓度.体外培养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或不联合X射线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计算其存活分数,绘制细胞存活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的表达.结果 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的IG20分别为(5.15 ±0.14)和(40.32±1.26) μmol/L.照射+联合用药组的Dq、D0及SF2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照射+塞来昔布组及照射+厄洛替尼组(t=6.62,P<0.05);照射+联合用药组、照射+厄洛替尼组和照射+塞来昔布组的SER为2.217、1.503和1.299.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与射线联合作用后,使S期细胞比例减少,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明显.药物作用前后及药物增敏照射后Akt在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塞来昔布和厄洛替尼均能抑制pAkt的表达,照射能够略提高pAkt蛋白的表达,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塞来昔布或厄洛替尼联合照射组pAkt蛋白的表达减低,两药联用并联合照射组pAkt蛋白的表达最低(t=4.89,P<0.05).结论 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各自均有放射增敏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放射增敏效应.其机制涉及到使细胞周期中对射线不敏感的S期细胞减少到最低,并进一步增强了射线诱导的凋亡.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对放射性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大肠癌细胞CL187的增敏作用。方法 采用CL187大肠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单纯抗体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加不同浓度抗体组。用克隆形成方法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CL187细胞的杀伤效应。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的改变。结果 EGFR与射线联合作用细胞存活分数较单纯照射组明显下降(P<0.05)。EGFR抗体浓度2、5、10 nmol/L时增敏比分别为1.34、1.59、2.08。持续低剂量率照射4 Gy后,抗体联合照射组凋亡率(39.86%±4.38%)高于单纯抗体组(12.49%±1.59%)和单纯照射凋亡率之和(21.5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表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照射主要引起细胞的G1期阻滞(84.51%±3.42%),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主要引起G2/M期阻滞(46.41%±4.48%),两者联合作用时,G1期(59.31%±5.34%)和G2/M期(38.10%±2.57%)细胞比率增加,S期(2.59%±1.19%)细胞比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表皮生长因子抗体对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其增敏机制主要来自细胞周期的重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