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探讨,与热原检查法试验一致,表明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的试验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具有超声和磁场双重响应特性的磁性微泡.方法 采用声振空化法制备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微泡超声造影剂(ST68),用多元醇法制备表面带负电荷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以微泡为模板,通过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使聚乙烯亚胺和磁性Fe3O4纳米粒子在微泡表面交替沉积,制备磁性微泡.搭建体外超声造影装置,对比注入磁性微泡(3×108个/ml)前后装置中硅胶管的超声图像,并观察对硅胶管施加磁场后磁性微泡的运动情况.对比注入磁性微泡前后新西兰大白兔肾脏的超声图像,以评价磁性微泡的体内超声造影效果.结果 制得的Fe3O4纳米粒子表面带有稳定的负电荷(-24.6±6.7)mV,组装得到的磁性微泡中超过98%的微泡粒径小于8μm,满足对超声造影剂大小的基本要求.注入磁性微泡前,硅胶管无回声信号;注入磁性微泡后,硅胶管内呈实性回声;施加磁场后,磁性微泡向磁场方向定向迁移.兔体内超声造影结果示推注磁性微泡前,超声图像不能显示肾;推注后肾脏影清晰.结论 制备的磁性微泡磁靶向和超声造影效果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磁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小口径(直径小于6 mm)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在冠状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生物活性表面肝素涂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目的:为了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抗凝血性能,采用新型肝素涂层--共价交联的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修饰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以提高其通畅性,并观察其血液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直径4 mm),全氟磺酸和聚乙烯醇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Mw12 000~14 000),重氮树脂由实验室自己合成.方法:①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②用聚乙烯醇/重氦树脂/肝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重氮树脂作为交联剂,将肝素和聚乙烯醇分子进行共价交联.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④溶血试验.⑤血小板黏附试验.⑥凝血酶失活试验.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的接触角降低,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在2 172 cm-1和2 224 cm-1处出现了重氮基团的特征峰位.②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很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③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涂层稳定.结论: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形成的肝素涂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性能,而且具有较低的溶血度,因此显著提高了人工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利用各种不同聚合物为载体材料,包裹胰岛素等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微球缓释系统有可能克服此类药物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易水解变性的缺陷。目的:制备一种胰岛素缓释微胶囊,并观察其体外释放效果和体内降血糖活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5/2008-01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中心纳米药物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材料:以硫酸葡聚糖和Fe^3+为壁材,采用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胰岛素缓释微胶囊INS(DS/Fe^3+)。Wistar雄性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方法: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观察INS(DS/Fe^3+)的缓释效果。取糖尿病模型大鼠18只,随机分成3组,其中两组分别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液5U/kg或胰岛素微胶囊100U/kg,第3组灌胃胰岛素微胶囊100U/kg。主要观察指标:胰岛素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效果及体内降血糖活性。结果:胰岛素缓释微胶囊INS(DS/Fe^3+)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在60%和40%以上:体外释放实验显示INS(DS/Fe^3+)有较好的缓慢释放特性,随着包裹层数增加,药物释放速度减慢;体内活性实验表明皮下注射胰岛素微胶囊在体内能够保持6~10h的降血糖效果,灌胃给药未表现出降血糖效果。结论:以硫酸葡聚糖铁为载体,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法制备的胰岛素缓释微胶囊稳定性好,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降血糖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就是结合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 (免疫组化)。该方法是有创的,而且不能原位、实时地展现关键生物分子与临床关键信息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了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对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荧光成像灵敏度高,且不过分依赖图像分析,只需相应的荧光分子探针,即可实时、定量或半定量、多通道地得到肿瘤组织分子分型信息。因此,研制安全高效、组织穿透力强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是未来荧光成像技术和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虽然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体具有易于缝合、质地柔软和抗压迫等诸多优良性能,但由于血栓形成等原因,使这些材料的应用受限.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人工血管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上,最终使其达到血管植入的要求.目的:用共价交联的肝素-海藻酸钠水凝胶对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考察其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材料:实验所用直径4 m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W.L Gore & Associates,Inc.产品,海藻酸钠和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购自美国Sigma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全氟磺酸和壳聚糖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人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Ⅲ购于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S-2238购于Chromogenix.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首先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然后用肝素-海藻酸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以乙二胺为交联剂,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为引发剂,将多糖分子进行共价交联.用接触角表征了涂层前后人工血管表面亲水性能的变化,扫描电镜表征了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然后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溶血试验以及凝血酶失活试验表征了涂层后人工血管表面的血液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用扫描电镜表征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情况.③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⑤溶血度.⑥凝血酶失活试验.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 626 cm-1处出现了-CO-NH-基团的峰位.②修饰后人工血管的接触角由(125±1)°降低为(84±2)°.③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0.065%、较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④凝血酶失活实验结果显示,凝胶灌注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血栓形成的性能且稳定性好.结论:肝素-海藻酸钠凝胶修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17.
背景:虽然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体具有易于缝合、质地柔软和抗压迫等诸多优良性能,但由于血栓形成等原因,使这些材料的应用受限。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人工血管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上,最终使其达到血管植入的要求。 目的:用共价交联的肝素-海藻酸钠水凝胶对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考察其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设计:观察性实验。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 材料:实验所用直径4 m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W.L Gore & Associates, Inc.产品,海藻酸钠和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购自美国Sigma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全氟磺酸和壳聚糖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人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III购于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S-2238购于Chromogenix。 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首先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然后用肝素-海藻酸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以乙二胺为交联剂,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为引发剂,将多糖分子进行共价交联。用接触角表征了涂层前后人工血管表面亲水性能的变化,扫描电镜表征了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然后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溶血试验以及凝血酶失活试验表征了涂层后人工血管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用扫描电镜表征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情况。③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⑤溶血度。⑥凝血酶失活试验。 结果:① 修饰后的人工血管,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 626 cm-1处出现了-CO-NH-基团的峰位。②修饰后人工血管的接触角由(125±1)°降低为(84±2)°。③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0.065%、较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④凝血酶失活实验结果显示,凝胶灌注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血栓形成的性能且稳定性好。 结论:肝素-海藻酸钠凝胶修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小口径(直径小于6 mm)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在冠状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生物活性表面肝素涂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为了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抗凝血性能,采用新型肝素涂层——共价交联的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修饰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以提高其通畅性,并观察其血液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 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直径4 mm),全氟磺酸和聚乙烯醇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MW12 000~ 14 000),重氮树脂由实验室自己合成。 方法:①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②用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重氮树脂作为交联剂,将肝素和聚乙烯醇分子进行共价交联。 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③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④溶血试验。⑤血小板黏附试验。⑥凝血酶失活试验。 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的接触角降低,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在2 172 cm-1和2 224 cm-1处出现了重氮基团的特征峰位。②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很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③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涂层稳定。 结论: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形成的肝素涂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性能,而且具有较低的溶血度,因此显著提高了人工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直径小于6mm的血管,血栓形成或内膜增生等原因限制了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使用。目的:实验拟用共价交联的海藻酸钠和水蛭素层层自组装后对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观察其血液相容性。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实验于2006-03/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W.L Gore&Associates,Inc.,Flagstaff.AZ,直径4mm);海藻酸钠购于美国Sigma公司;水蛭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方法:首先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通过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吸附多层海藻酸钠/重氮树脂/水蛭素提供锚定位点,应用BCA法推算吸附在人工血管表面的水蛭素质量。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表面吸附蛋白浓度。②接触角。③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扫描电镜表征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情况。⑤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⑥溶血度。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表面吸附的水蛭素浓度为16-35μg/cm^2。②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出特征峰位,证明水蛭素成功固定到人工血管表面。③修饰后人工血管的接触角降低,亲水性能增强。④修饰后的人工血管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情况减少,具有更好的血液相容性。结论:共价交联水蛭素,海藻酸钠涂层抗凝血修饰可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表面性能及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现状,探究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至2016年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发生的168例医院感染事件,并自2015年采取有效预防措施,2014年至2015年与2015年至2016年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比较,统计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诱发因素.结果 2014年至2016年医院感染事件主要体现为微生物污染、热源污染、空气污染、药液污染,2015年至2016年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43.45%低于2014年至2015年5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8例医院感染诱发因素中药剂师操作不规范81例48.21%、药品存放和(或)运输不符合要求70例41.67%.结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主要诱发因素为药剂师操作不规范、药品存放和(或)运输不符合要求,医院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