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方法:猪12头,体重11~12kg,随机分为胰腺炎组(n=6)和对照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内注入1mL/kg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每毫升内含8000~10000BAEE单位胰蛋白酶,pH7,6)诱导ASP。以0.9% NaCl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即为对照组。72h后推注10%KCl 20mL,处死后立即进胸腹取胰肺组织(多点取材且位置相对固定),用10%福尔马林磷酸缓冲液(pH7.4)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ASP组胰腺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较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生化异常及其他器官功能损害,符合ASP。肺组织水肿明显,部分发生实性变(色泽似肝)、部分呈代偿性肺气肿,偶见灶性或片状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有微脓栓形成,炎性区肺泡结构破坏,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呈肿胀、变性、坏死,纤毛粘连、脱落。结论:ASP后肺损伤呈早期弥漫性肺泡损伤,是探讨和研究ASP后急性肺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对策的、更接近于人生理的大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2.
我院一例患者在颈动脉体瘤术中发生顽固性肺水肿。现将术中及抢救情况、可能原因和经验教训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 ,女 ,2 7岁 ,5 0kg ,左颈部肿块 2cm× 2 5cm ,术前心电图无异常 ,ASAⅠ级。术前用药为苯巴比妥钠 0 1g肌注。于上午 8∶0 0在局部麻醉 ( 0 5 %利多卡因 + 1∶2 0万肾上腺素 )下行肿块切除术。当探查肿块时 ,患者躁动不安 ,全身大汗 ,于 10∶0 0肌注哌异合剂 (哌替啶 75mg、异丙嗪 3 7 5mg) ,效果仍不佳。 10∶ 3 0静脉内注射氯胺酮 3 7 5mg、安定3 75mg后病人安静。随即测血压为 0 ,心率 15 0次 /分 ,…  相似文献   
93.
乳酸酸中毒(LA)是为最常见、最难治的酸碱平衡紊乱,如果将血液乳酸根浓度[L~-]>5mmol/L和动脉血pHa<7.20作为LA的诊断标准,则每100例非手术住院病人就有一例为LA,其死亡率为60~70%,如同时合并低血压,则死亡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94.
患者,男,31岁,178cm,100kg。平素体质良好,否认糖尿病史。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d来我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于2月23日9:15~11:00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10%葡萄糖液500mL+KCl1.0g+胰岛素6单位静脉滴注,每日1次。2月25日5:00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呈浅昏迷,呼之不应,大口呼吸,症状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肾衰表现。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围术期红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变化。方法:将30例上腹部手术病人分成硬膜外阻滞(EB)和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IPBA)两组。结果:两组病人血糖于手术60分时均开始明显升高,术后第一天值与基础值比较,EB组:(8.29±50),(4.80±0.18)mmol/L(P<0.01);IPBA组:(6.36±0.33),(4.55±0.18)mmol/L(P<0.01)。红细胞内2,3-DPG浓度无明显改变。但两组PK活性于术毕60分时明显下降。其术后第一天值与基础值分别相比较,EB组:(7.59±1.01),(11.62±1.06)IU/gHb(P<0.05);IPBA组:(7.75±0.94),(11.84±1.12)IU/gHb(P<0.05)。结论:在手术创伤后的高血糖反应下,红细胞内PK活性明显下降,2,3-DPG浓度无变化。这可能与红细胞内糖酵解通路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96.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动物红细胞(RBC)糖酵解途径的重要中间产物。它不仅是调节血红蛋白与氧(Hb—O_2)结合和解离的重要因子,而且是RBC代谢中重要的能量贮备物,其含量变化受许多代谢和血液因子所调控。一、2,3DPG产生和R—L循环在RBC中,糖酵解有着一个独特的侧支循环,其分支点在1,3-二磷酸甘油酸(1,3DPG)水平。即1,3DPG部分经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催化生成3-磷酸甘油酸(3-PG)直接进入经典酵解途径;部分在2,3-  相似文献   
97.
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脏危险事件(CRE)是麻醉、手术患者围术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室性心律失常(VA)又是发生最频繁的CRE之一。因此,如何积极预防和治疗围术期严重VA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重要措施和难题。本文就围术期VA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应激性溃疡(SU)大鼠血浆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在 Wistar 雄性大鼠应激前给予氯胺酮,采用水浸-束缚应激(water immersion-restraint stress WRS)方法制作模型,观察胃黏膜溃疡指数(UI),大体及光镜下胃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变化,血浆 MDA、MPO、SOD 水平。结果:使用氯胺酮后可见胃黏膜 UI 明显降低,光镜下仅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应激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氯胺酮预处理组血浆 MDA、MPO 水平也明显低于应激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血浆MDA、MPO、SOD 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严重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明确SGB可否成为改善严重创伤后的GR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过度的手段。方法:20%TBSAⅢ度烧伤小鼠分为单纯严重烧伤组(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颈部SGB治疗组(单侧SGB组)、严重烧伤后双侧颈部SGB治疗组(双侧SGB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巨噬细胞GR水平及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结果: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烧伤组,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的作用均显著低于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SGB组及双侧SGB组间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表达释放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或双侧颈部SGB均可成为改善严重烧伤巨噬细胞GR功能、抑制其过度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0.
高氧液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氧液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下肢手术病人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13)和高氧液组(Ⅱ组,n=13);入室后先开放静脉,Ⅰ组以9~10 ml·kg-1·h-1静脉持续输注平衡盐液;Ⅱ组改用等量高氧平衡盐液(简称高氧液)持续输注.随后常规选择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局麻药1.6%利多卡因和0.3%丁卡因1∶1混合液5~10 ml,阻滞平面在T10以下.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前(缺血前)及放气后(再灌注后)5、15、30 min,在输入液对侧肘静脉抽血,测定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结果与缺血前比较,再灌注后15、30 min血浆CK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Ⅱ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Ⅰ组,两组间比较P<0.05;Ⅰ组LDH再灌注后15、30 min明显升高(P<0.05),而Ⅱ组明显下降,且两组间比较P<0.05;MDA在Ⅰ组再灌后5 min明显升高,而在Ⅱ组表现为下降,且两组间比较P<0.05;再灌注后各时相点TXB2水平在Ⅰ组无明显变化,而在Ⅱ组出现显著下降(P值均<0.05),两组比较P<0.01.再灌注后6-keto-PGF1α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临床剂量输注高氧液(9~10 ml*kg-1*h-1)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减轻作用,表现为MDA、CK、LDH和TXB2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