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3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人食管瘤109细胞(Eca-109)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镜检及细胞排染试验,观察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Eca-109细胞的形态学及细胞活度变化。结果:高浓度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可抑制Eca-109细胞贴壁生长,并使其活度明显下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人食管癌109细胞有抑制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5.
前床突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前床突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正常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前床突及其邻近结构。结果视神经长度,前床突切除前为(9.5±1.8)mm,切除后为(21.3±2.9)mm;颈内动脉长度,切除前为(9.9±2.0)mm,切除后为(13.8±2.5)mm;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的宽度,切除前为(3.6±1.0)mm,切除后为(12.5±2.3)mm。前床突切除后所获得床突间隙几何空间的外侧横截面积为(2.1±0.3)cm2。结论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床突间隙,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前床突切除后在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的最大宽度方面能增加3~4倍的显露;可充分显露颈内动脉床突下段,增加了视神经鄄颈内动脉间隙,有利于该区域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测量鞍区及颅中窝底骨性结构的解剖位置,为神经内窥镜和显微神经外科在该区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成人尸头标本鞍区及颅中窝底骨性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翼点入路和额下入路到该区的解剖距离。结果:额下入路到鞍区的解剖距离最近是(45.63±0.78)mm(38.02~52.50mm)和(73.10±0.56)mm(65.24~82.56mm),而翼点入路分别为(34.75±0.81)mm(24.08~50.58mm)和(67.99±0.68)mm(60.16~75.60mm)。翼点内板到颅中窝底的各个孔的最大距离是(62.46±0.57)mm(55.86~70.08mm),最大垂直角度是(39.82±1.52)°(29.6°~55.7°)。结论:鞍区和颅中窝底的骨性结构可为神经内窥镜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提供解剖标志,翼点入路比额下入路到鞍区的距离缩短约10~15mm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7.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血管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如何抑制破坏肿瘤新生血管已成为实体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内皮抑素是目前发现最强的血管生长抑制剂,胶质瘤是富含血管的肿瘤,内皮抑素能否用于治疗胶质瘤,具体用什么形式治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价不同条件、不同来源和不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磷脂酶的情况;观察胞外磷脂酶对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30℃和37℃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不同来源的40株新生隐球菌,计算沉淀圈比值(PZ值),比较其磷脂酶活力的不同;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及脑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比较分泌磷脂酶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 39株菌的菌落周围产生明显白色沉淀圈,PZ值在30℃和37℃培养条件下分别为0.529±0.121和0.523±0.143;血清型A、B及AD和D型的PZ值分别为0.541±0.116、0.518±0.036和0.472±0.051;不同温度间和不同血清型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株和环境株PZ值分别为0.501±0.049和0.565±0.131,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分泌磷脂酶菌株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两组小鼠脑组织的cfu分别为518.67±203.86和226.47±196.13,两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8.90d和26.39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温度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没有影响;其中临床分离株比环境分离株磷脂酶活力强;不同血清型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无差别;分泌磷脂酶的菌株毒力比不分泌磷脂酶菌株的毒力强。 相似文献
39.
结直肠癌(CRC)是全世界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起病隐匿,发病初期缺少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现已成为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CR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涉及遗传、基因突变、炎症反应、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等因素。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有研究表明,作为连接炎症和癌症的分子中枢,NF-κB在CRC中高度表达,并通过调控细胞促炎因子、趋化因子、血管生成因子、转移因子及抗凋亡蛋白等靶基因的活性,促进CRC的发生发展。目前,CRC的常用治疗策略是手术、放疗和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大、转移率高、易产生耐药性等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找高效、低不良反应的药物来替代或补充当前的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CRC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够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CRC细胞的生长,从而在CRC的发病及病情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故而,基于CRC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该文总结和分析了中药靶向NF-κB信号通路干... 相似文献
4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柳宝诒医案》中治疗温病的组方规律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柳宝诒医案》中治疗温病的中医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分析处方中各个药物和药对组合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等。结果: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处方86首,涉及中药116味,常用药物有黄芩、枳实、厚朴、杏仁、生地黄、白茅根、豆卷、滑石、茯苓、黄连等;分析核心药物的性味归经结果显示寒性、苦味药物使用频率较高;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黄芩-豆卷,黄芩-厚朴,黄芩-杏仁,黄芩-枳实,黄芩-茯苓。结论:柳宝诒治疗温病用药特色是泄热逐邪为主,强调攻下,步步兼顾阴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