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肝硬化肝内可出现从再生结节(RN)到肝细胞癌(HCC)多种与肝硬化密切相关的结节与肿块性病变,这些病变的检出与定性一直是临床与影像学的难题。近年来肝脏高场与超高场MR技术发展很快,能获得精细解剖细节的图像,多序列技术可显示多种组织的特征,容积采集系列动态成像有助于推测病变的血供特点,加上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结合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辅助疗效。方法将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腹部按摩及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一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0.5g/次,2次/d,连用7天。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部按摩结合微生态制剂可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双环醇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将2007~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4例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同时肌内注射链霉素;治疗组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使用双环醇;两组疗程6~12个月,强化期2~3个月,在住院观察下进行,出院后每月随访,至疗程结束。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无损害病例数高于对照组,肝功能严重损害病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抗结核药物应用时,加服双环醇,可明显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结核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以1:2比例从同期住院的RA患者未合并感染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对照组,详细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数据、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临床表现以发热(83.3%)最为常见,其次为咳嗽(69%)及体质量下降(45.2%)。感染部位以肺结核居多,占73.3%,肺结核患者胸部CT表现二种及以上占 59%,发生在典型结核发生部位的仅有9例(33.3%)。单因素分析中,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评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补体(complement,C)、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CD4+T细胞计数、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CRP(OR=1.016,95%CI:1.002~1.031)、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OR=1.229,95%CI:1.066~1.418)水平为RA合并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合并结核感染患者以肺结核为主;RA合并结核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肺结核胸部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容易误诊;CRP及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是RA合并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5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54例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对2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3%,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与单纯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随机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行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单纯实施三维适形放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用药不良反应.跟踪随访2年,观察1年死亡率和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2个月,两组瘤体大小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显著增加,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胃肠道反应和疼痛、心悸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抑制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年生存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治疗效果明显,患者2年生存率明显增加.治疗过程中没有叠加化疗毒性,并有效避免了放射性损害,用药不良反应较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8.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0.2%(男性)~1.0%(女性)。1928年Graham首次报道了关于静息甲状腺癌的临床概念后,关于甲状腺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的概念也逐渐被各国学者熟知。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甲状腺癌肿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的甲状腺癌[1]。以往,TMC患者大多因其他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甚至有些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世界各地尸检中TMC的发现率为1.5%~35.6%。以前部分学者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因其癌灶直径较小,与直径较大的甲状腺癌相比,其侵袭性较低,故对其的治疗应采用临床观察等相对保守的方法[2]。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细针穿刺病理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重视程度的增加, TMC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但是,对于TMC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因仍不是很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放射线接触史、体内碘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点,甲状腺微小癌亦是如此,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微小癌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可长期处于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也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易误诊、漏诊。但是,也有部分TMC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点,癌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TMC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多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即中央组,一旦发生转移,患者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Andreas等[3]关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生物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整体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乳头状微小癌比例的上升尤为突出。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所以,对于TMC的诊断及治疗应予重视。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积极或保守)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9.
目的:应用3.0T MRI 成像探讨正常女性子宫肌层厚度随年龄变化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正常女性子宫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测量子宫内肌层(结合带)和外肌层的厚度,按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21~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年龄组结合带厚度中位值分别为0.4 cm、0.8 cm、0.63 cm、0.1 cm,外肌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2 cm、1.1 cm、1.2 cm、1.2 cm。结合带厚度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对研究孕宫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带厚度在31~40岁、41~50岁2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1~40岁、41~50岁年龄段的结合带厚度最厚,21~30岁次之,≥51岁女性的结合带最薄。外肌层厚度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结合带厚度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对研究子宫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患者男, 23岁, 右部腰痛5 d, 自觉乏力, 无肉眼血尿等症状, 腹部未见包块, 于外院行增强CT检查发现右肾恶性占位, 双侧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 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本院。入院常规检验无明显异常, 未见镜下血尿, 后行18F-FDG(南京江原安迪科正电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提供)PET/CT(荷兰Philips Vereos)显像。静脉注射266.4 MBq18F-FDG后60 min行PET/CT显像(图1), 结果示:右肾中上部团块状混杂密度影, 边界欠清, 较大横截面积约5.1 cm×4.5 cm, 上下径约8.3 cm, 伴代谢不均匀升高, SUVmax 6.9, 考虑恶性病变;右侧膈肌后方(第1腰椎水平)、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 部分融合成团, 较大者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平第1腰椎下方, 大小约3.4 cm×3.0 cm×4.9 cm, CT值约19 HU, 以上淋巴结部分肿大, 部分伴坏死, 呈代谢不均匀升高, SUVmax 6.3~12.5, 考虑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