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1篇 |
免费 | 134篇 |
国内免费 | 11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112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404篇 |
内科学 | 201篇 |
皮肤病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34篇 |
特种医学 | 8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11篇 |
综合类 | 768篇 |
预防医学 | 294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327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403篇 |
肿瘤学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155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15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94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8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讨交互画像法在麻醉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见习的北京大学2018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8名学生采用交互画像法进行培训, 对照组14名学生采用传统方法培训, 见习结束后通过理论考核、随堂技能测试及问卷调查结果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19.43±2.84)分和(18.71±1.81)分,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 P=0.094);试验组学生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8/18, 椎管内麻醉成功率为18/18;对照组学生分别为12/14和14/14,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试验组学生在独立画出喉镜解剖[(9.72±0.56)分比(6.79±2.81)分]和完成椎管内穿刺操作[(8.67±1.29)分比(5.93±2.60)分]2方面的自评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麻醉见习教学中使用交互画像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麻醉科基本理论和临床... 相似文献
42.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兔耳急性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VAC)对急性创面愈合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以免耳背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 ,选取左侧耳背的创面为治疗组 ,给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 ;右侧创面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油纱敷料包扎治疗。分别在创面形成即刻和第 3、6、9天给创面摄影 ,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另外切取各时间点创面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在创面形成第 6天和第 9天 ,VAC组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VAC组创面炎症反应较轻 ,肉芽组织生长和再上皮化速度均较对照组快。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减轻创面炎症反应 ,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和再上皮化速度 ,显著促进兔耳背急性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骶尾部褥疮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0~ 75岁,病程0.2 ~20年.创面面积:5cm×6.5cm~8cm×12.5cm.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创面先经负压封闭引流处理,设计以臀上动脉浅支为血管蒂的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对照组15例,常规换药处理后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结果] 29例患者皮瓣一期存活,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治疗过程中无大出血、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18个月,肌皮瓣质地良好,褥疮无复发,功能满意.试验组在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结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治疗骶尾部褥疮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4.
目的 采用微囊化组织研究技术 ,研究微囊化神经组织移植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组。切断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并行显微缝合 ,实验组 8只 ,加入制备好的微囊化同种异体周围神经颗粒无血清培养液 30 μl,约含微囊颗粒 30 0个 ;空白组 4只 ,加入不含微囊颗粒的无血清培养液 30 μl。术后 4周取材做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周围神经再生明显优于空白组。结论 微囊化周围神经移植有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早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消融(PMCT)序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集早期肝癌患者66例,先行TACE,5~7 d后在超声引导下行PMCT。分析术前、TACE和联合PMCT治疗后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变化。Kaplan-Meier计算无瘤累积生存率,Chi-square分析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者引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66例早期肝癌TACE后较术前ALT、TBIL、DBIL显著升高(P<0.01);联合PMCT后较术前AST、ALT、DBIL升高(P<0.01);联合PMCT后与TACE相比,AST升高(P<0.01), TBIL、DBIL降低(P<0.01)。联合PMCT与术前、TACE相比AFP均降低(P<0.01)。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3年累积生存率98.5%。复发19例,1、2、3年的无瘤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3%、50.8%、41.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联合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是早期肝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TACE后序贯PMCT不会影响肝功能恢复进程,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因修饰骨髓源性肝干细胞(BDLSC)移植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淤胆型肝损伤大鼠模型和含5%淤胆血清的培养液筛选和扩增BDLSC,使用RT-PCR方法检测培养2周时肝干细胞标志表达.体外将携带人uPA基因的腺病毒(AduPA)转染BDLSC并移植入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体内,观察大鼠肝功能、胶原面积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结果 病理条件培养液培养2周的骨髓细胞形成肝细胞样集落,并表达胚胎期肝干细胞特征性蛋白.体内研究显示,与模型组和BDLSC组相比,BDLSC-uPA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时间缩短,白蛋白(ALB)水平升高,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CM)水平及羟脯氨酸(Hyp)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形成不明显,胶原面积明显减少.结论 uPA基因修饰BDLSC移植能有效抑制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改善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从而为转基因BDLSC移植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舒肺达肝法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7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等药物为主,结合辨证加减变化,对照组为综合治疗,两组病例疗程均为30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在临床疗效和肝功能指标改善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主要症状的改善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肺达肝法能明显缓解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Smad7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基因共表达对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分泌胶原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原位灌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HSC,将AdSmad7/uPA或AdSmad7体外感染HSC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Smad7、抗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α2链(Col Ⅰ A2)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uPA蛋白的分泌量;放射免疫法测定HSC培养上清中Ⅲ型前胶原(PⅢP)和层黏连蛋白(LN)的分泌量.结果 AdSmad7/uPA感染体外培养HSC,3 d后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转染效率>90%,Smad7和uPA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dGFP对照;AdSmad7/uPA或AdSmad7转染HSC均可使α-SMA、Col Ⅰ A2、PⅢP和LN水平较AdGFP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与转染AdSmad7相比,转染AdSmad7/uPA后的HSC中Col Ⅰ A2、PⅢP和LN表达降低更明显,分别较前者降低44.5%、30.4%和28.4%(P<0.05).结论 Smad7和uPA基因共表达可协同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HSC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 相似文献
49.
VAC对猪爆炸伤感染创面细菌数和G+/G-比例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细菌数和G /G-比例的影响,为将该技术应用于爆炸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15~20 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两组创面伤后前2 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 伤后3 d,对照组常规换药,治疗组采用-15 kPa负压的VAC治疗.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9,14和19 d取创面活组织,匀浆后将匀浆液倍比稀释,在血琼脂糖平板上37℃孵育24 h,进行细菌计数,并对每份标本的200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计算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结果:治疗前创面中的细菌数高达107,VAC治疗后3 d,治疗组细菌数迅速下降到(1.91±0.245)×105 cfu/g,治疗后6 d降至(0.51±0.120)×105 cfu/g. 对照组创面内的细菌数下降缓慢,在治疗后9 d降至(19.54±3.67)×10 5 cfu/g;治疗后19 d仍高达(3.26±0.83 )×105 cfu/g,治疗后1~19 d,治疗组创面内的细菌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 治疗前两组创面革兰氏阳性(G )细菌比例在31%~36%之间; 治疗后治疗组创面革兰氏阳性细菌比例逐渐增高,6 d增至(55.58±2.98)%,其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组中G 细菌的比例在治疗后1~19 d始终维持在30%~40%,明显较治疗组低(P<0.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VAC能有效地减少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细菌数,且能降低创面内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屏障系统动物室控制微生物污染,维持洁净的方法。方法将屏障系统动物室的乱流空气净化方式进行改进,在乱流室内增加能改变气流方式的无动力的设施,使室内气流改变为单向流动的方式。结果乱流动物室的沉降菌平均为47个,浮游菌平均为154.5个;单向气流动物室内的沉降菌平均为1.5个,浮游菌平均为7个。结论单向流优于乱流。这将为今后我国制定新的实验动物屏障系统环境标准提供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