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2篇 |
免费 | 110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72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112篇 |
内科学 | 75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377篇 |
外科学 | 151篇 |
综合类 | 222篇 |
预防医学 | 8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99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54篇 |
肿瘤学 | 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中远期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患者5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52例中,失访8例,随访44例(3~60个月,平均42个月)。鼻咽部血管瘤19例,其中2例5年内复发出血;鼻肉瘤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因基础疾病诱发鼻腔大出血死亡;鼻咽癌6例,其中2例术后1个月复发出血,第二次栓塞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6个月后因基础疾病复发大出血死亡;高血压6例,其中2例术后1个月复发大出血,常规治疗后止血,术后5年内血压升高时即间断少量渗血;鼻中隔术后4例,栓塞后无出血;无诱因出血7例,其中1例1个月内饮酒诱发鼻出血;36例随访3~60个月均无复发出血。短期止血率100%(≤7天),中远期止血率82%(36/44)。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短期疗效显著;根据基础疾病不同,其中远期疗效差异明显;栓塞材料的选择及介入超选择插管技术对中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潘峰周国锋梁斌郑传胜冯敢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4):316-321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肝穿刺胃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或不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急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单纯PTVE或PTVE联合PSE治疗的56例急性活动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TVE组22例、PTVE联合PSE组34例。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完全停止。PTVE联合PSE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升高显著高于PTVE组(P=0.002,P=0.032)。Log-Rank分析表明两组无事件生存时间(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1,P=0.210),Cox回归分析表明Child-Pugh评分与再发出血显著相关(HR=1.296,95%CI=1.130~1.488,P<0.001)。结论 PTVE及PTVE联合PSE两种介入手术均可有效地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活动性出血,两者远期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TVE联合PSE可显著改善患者脾功能亢进表现。Child-Pugh评分增高是术后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技术观察测量腭咽结构的可行性,并比较腭裂术后成年患者与正常成年人腭咽结构的差异,用于指导腭裂修复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的6例成年男性腭裂修复术后患者(腭裂组),年龄18~26岁,平均21.8岁。招募6例皖北地区健康成年男性(正常组),年龄19~28岁,平均23.3岁。对2组测量对象进行语音检测,评估语音发音和腭咽闭合情况。行正中矢状面静态三维和动态磁共振扫描,在矢状面、冠状面和腭帆提肌平面(斜冠面)测量软腭长、有效软腭长度、腭咽比、腭高、腭帆提肌长度及厚度等32个数据,共测量2次。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对2次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判断测量结果误差大小。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无语音异常,腭咽闭合均完全。2次测量的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89~0.925(P<0.05),即2次测量结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正常组腭帆提肌形态较为流畅,而腭裂组腭帆提肌形态不规则,中线处可观察到不连续现象,且提肌插入软腭时角度明显不同。腭裂组具体测量数据中咽宽为(23.83±3.48)mm、咽深为(29.94±3.52)mm、骨性咽深为(39.68±3.63)mm、腭长比为1.18±0.16、腭咽比为0.87±0.91、发/i:/时软腭膝部和鼻后棘、悬雍垂连线的夹角[PVU角(动)]为(105.68±20.54)°、腭帆提肌内侧段长度为(13.13±1.00)mm、腭帆提肌插入间距为(24.63±2.54)mm、腭帆提肌起点角为(58.0±3.3)mm,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裂组腭宽为(37.5±1.43)mm、软腭厚度为(9.48±1.03)mm、软腭相对伸长度(/ts/)为(1.09±0.05)mm、安静时鼻后棘和鼻前棘、软腭膝部连线的夹角[APV角(静)]为(180.51±8.55)°、腭帆提肌厚度为(4.07±0.25)mm、腭帆提肌起点间距为(52.27±7.08)mm,均小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磁共振技术测量腭咽结构方法可行,且腭裂成人和正常成人的腭咽结构、软腭动度和腭帆提肌形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腭裂早期修复时需要注意提肌的解剖复位,尤其是对作用较大的外侧段的保护和延长,以及软腭瓣分离时有效软腭体的延长。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评价生物反应调节剂(BRM)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ACI大鼠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30只雄性ACI大鼠肝包膜下植入Morris Hepatom 3924A肝癌瘤块(2 mm3),移植术后13天行MRI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1;第14天时,经腹部切开术及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而采取以下3种介入治疗方案:①A组,0.1 mg丝裂霉素、0.1 ml碘油、7.5μg TNFα和5×103IU IL-2(n=10);②B组,0.1 mg丝裂霉素、0.1 ml碘油、0.05 mg链球菌提取物(OK-432)和5×103IU IL-2(n=10);③C组(对照组),0.1 mg丝裂霉素、0.1 ml碘油(n=10);13天后再次行MRI检查以确定肿瘤体积V2变化。比较肝肿瘤体积生长率V2/V1。结果:肿瘤治疗前和治疗后体积分别为A组0.0377 cm3和0.2752 cm3;B组0.0344 cm3和0.2233 cm3;C组0.0380 cm3和0.3398 cm3。介入治疗后肿瘤体积与治疗前肿瘤体积之比(V2/V1)分别为A组7.31、B组6.53、C组9.14。与对照组相比,采取A组的治疗方案能抑制肝肿瘤体积的生长(P=0.042),采取B组的治疗方案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P=0.004)。结论:采取免疫化疗栓塞术能有效抑制ACI大鼠肝细胞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9.
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骨质疏松的山羊椎体成形探讨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依据。材料与方法 将 5只复制成功的骨质疏松的山羊每只取 3个椎体 (L1~L5)共 15个椎体作为手术组 ,2个椎体 (L1~L5)共 10个椎体作对照组。手术解剖出椎弓根直视下椎体穿刺 ,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骨水泥 )。测量椎体中心、椎体前缘和椎体后缘的温度变化。CT检查椎体骨水泥充填情况。 3天后处死动物每只取 1个注射椎体共 5个椎体行病理检查。将另 10个注射椎体和 10个未手术对照组椎体游离成单个椎体 ,去掉椎间盘和椎体附件 ,双盲法测量其纵向最大负载、极限强度、弹性模量。结果 注射后椎体的最大负载、极限强度、弹性模量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P <0 .0 5 )。注射骨水泥后椎体内中心温度为 5 1.12℃ ,椎体前缘 37.31℃ ,后缘 37.6 1℃。大体病理和显微病理显示骨水泥弥散在椎体内骨小梁间呈不均匀分布 ,同CT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掌握适宜的粉液比例和注射时机是椎体成形术的关键因素 ,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可显著增强其纵向最大负载、极限强度、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70.
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ECG-MSCTPA)与传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进行对比研究,探讨ECG-MSCTPA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8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分别行MSCTPA和ECG-MSCTPA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估,包括肺栓塞的部位及心脏搏动伪影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诊断有肺栓塞。ECG-MSCTPA可以显著消除心脏运动伪影(MSCTPA组42%,ECG—MSCTPA组15%,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经Kappa检验存在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2,P〈0.05)。在对心缘旁肺动脉内栓子的诊断经X^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43.75,P〈0.05)。结论 ECG-MSCTA可显著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与传统的MSCTPA效果相当,但对发生在心缘旁肺动脉内的肺栓塞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MSCTP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