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在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中,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医学物理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舞台,然而,由于课时紧张等多种制约因素,这些实验在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如果将创新活动融入基础实验,可在基本不增加教学时间和设备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开展研究性实验,打牢基础和鼓励创新同时得以兼顾。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徒手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手术技巧,以便准确、可靠的徒手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对骨折、滑脱、椎管狭窄等不同情况的腰椎徒手进行椎弓根钉置入共277枚,记录置钉过程中穿破椎弓根皮质的部位、螺钉松动的原因、有无术中并发症等.术后评价螺钉位置,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术后复查正侧位X线片,优良率为95.3%.置钉过程中发生椎弓根皮质穿破22枚,总发生率为7.94%,不同节段腰椎之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因开路器改道、螺钉植入后发生螺钉松动3枚,因骨质疏松致螺钉松动2枚.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脏器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观察无螺钉滑脱病例,无瘫痪加重病例,无神经、血管、脏器损伤病例.结论 熟悉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每一个步骤及影响因素,徒手置入过程中重视手感并及时采取应对策略进行调整,可以获得安全、满意的置钉效果.  相似文献   
63.
TGF-β1与IGF-Ⅰ对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联合作用对关节软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单层培养方法,将TGF-β 1与IGF-Ⅰ作用于软骨细胞,并用MTT比色分析法对其增殖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多因子对关节软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结果(1)TGF-β 1组的最佳效应浓度为5 μg/L,IGF-Ⅰ组的最佳效应浓度为50 μg/L.(2)TGF-β 1组(5 μg/L)、IGF-Ⅰ组(50 μg/L)以及两因子联合使用组软骨细胞增殖均较对照组高(P<0.01),联合使用组促增殖作用最强,优于单一的TGF-β 1最佳效应浓度组和IGF-Ⅰ最佳效应浓度组(P<0.05).结论TGF-β 1与IGF-Ⅰ联合运用早期促软骨细胞增殖作用优于单一的TGF-β 1或IGF-Ⅰ,在软骨细胞增殖过程中TGF-β 1和IGF-Ⅰ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4.
TGF-β1对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关节软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单层培养方法,将TGF-β1作用于软骨细胞,并用MTT比色分析法对其增殖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关节软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结果 TGF-β1组的最佳效应浓度为5.0μg/L,且72h在0.5~5μg/L浓度范围内呈明显剂量一效应关系,超过5μg/L后,浓度增加,作用反而下降。结论 运用TGF-β1后软骨细胞增殖较对照组高,可促进兔软骨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5.
袁照  梁体洪  孙红  宁旭 《山东医药》2023,(6):96-100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术中常用椎间融合器(cage)进行植骨。PLIF术后常出现cage下沉。PLIF术后cage下沉与cage合成材料、cage大小及形态、cage放置位置、终板处理方法、椎间高度矫正值和节段性前凸角矫正值及患者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脑创伤脑组织介电特性(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为微波脑损伤检测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10只家兔以0.8 MPa压强撞击家兔颅顶部,建立急性脑创伤模型。在致伤部位开颅骨窗,采用开端同轴探针法在500 MHz~3 GHz频段范围内对致伤后30、45、60、75、90、105 min脑创伤部位脑组织进行介电特性测量。对照组10只家兔不撞击,其他步骤与实验组相同。结果:相同时间相同频率下,急性脑创伤脑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大于正常家兔脑组织(P<0.01)。在相同时间,急性脑创伤脑组织和正常家兔脑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电导率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频率,急性脑创伤脑组织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正常家兔脑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保持相对稳定。结论:急性脑创伤后脑组织的介电特性发生明显改变,表明基于组织电特性的微波检测技术应用于脑创伤检测监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