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冲击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冲击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用BST—I型生物激波管致伤,进行大体形态学和光镜观察。结果:肺是冲击波作用最敏感的靶器官,大体解剖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和肺水肿;光镜观察可见肺抱出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颅脑大体解剖可见脑充血、脑肿胀和脑出血;光镜观察主要可见脑实质内出血;脑含水量显著增加。胃肠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浆膜下出血。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内各有1例可见空气栓塞。结论:冲击波可引起多种内脏器官损伤,早期救治中除原发性重度肺损伤处理外,应注意颅脑损伤和空气栓塞的防治。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水下冲击波致腹部脏器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成年杂种犬61只,用200g、500g和1000g的三硝基甲苯(TNT)水下爆炸致水下冲击伤,美国PCB公司水下爆炸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6h腹部脏器损伤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水下冲击波物理参数的特征表现为高的峰值压力,正向作用时间较短,冲量较大。形态学观察发现胃肠道损伤发生率高,其发生率为62.30%,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浆膜和黏膜下不同程度的出血,部分动物可见浆肌层撕裂,浆膜下血肿,甚至发生胃肠道穿孔;肝、脾等实质脏器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包膜下出血、血肿和破裂,但发生率较低;含液脏器,如胆囊和膀胱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水下冲击波可致腹部多脏器损伤,胃肠道损伤发生率高、程度重,是水下冲击伤早期救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3.
便携式站姿、坐姿人体平衡测试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制一套适用于人体站姿、坐姿平衡功能测量的便携式人体平衡功能测量系统。方法人体姿态发生变化后,运用光电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固定在被试者头部中央视标移动轨迹转化为人体重心移动轨迹,通过对该轨迹的分析,定量测量出人体平衡功能。结果和结论设计出该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一志愿者饮酒前后的平衡功能进行测量比较,表明测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伤后血糖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肺损伤的关联分析。方法成年杂种犬29只,分为3组,分别垂直于水面布放于离爆心10.36m(A组,12只)、12.79m(B组,12只)和15.25m(C组,15只)处。爆心置TNT炸药,于水下3m爆炸。分别检测各组别犬伤前、伤后1、4、24小时等时相点血糖水平,同时观察动物肺损伤情况,利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水下冲击伤后各组别、各时相点血糖水平变化显著,多集中于伤后1小时;伤后1小时血糖水平与肺伤情有一定关联性。结论水下冲击伤后血糖水平的变化值得特别关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测肺伤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对两系创伤反应明显差异小鼠伤前、伤后肺血管通透性的及生理状态下Scyb15基因的比较研究,初步探讨创伤反应差异的相关解剖结构基础,为创伤相关基因背景的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对创伤反应有明显差异的两系近交系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致伤模型,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肺组织在伤前伤后荧光素钠的含量,以此定量反映肺血管通透性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cyb15基因在生理状态下的表达进行定量.结果两系小鼠间比较,在伤后1 h及伤后4 h,肺血管通透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系小鼠伤前和伤后比较,BALB/c在伤后30 min,其血管通透性已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而C57BL/6在伤后1 h才显示出差异(P<0.05);不管是伤前伤后,在同一时间点,BALB/c小鼠的血管通透性均有较C57BL/6增高的趋势;伤后4 h内,两系小鼠的血管通透性呈现持续升高;生理状态下,Scyb15基因在C57BL/6小鼠中的表达量较在BALB/c小鼠中的表达量低,且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间scyb15基因基础状态下及创伤后肺通透性变化的显著性不同可能是创伤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两系小鼠可能存在先天性(遗传性)肺血管结构上的差异,这也可能是创伤反应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猪胸部撞击伤,胸腔内不同部位压力响应特点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健康小型猪6只,经外科手术在右侧胸腔不同部位放置生物压力传感器,待动物情况稳定后,利用B IM-Ⅱ型水平撞击机对右侧胸壁进行撞击致伤,撞击头接触面积20 cm2,撞击速度为19m/s,撞击压缩比为8%和15%,分别记录和分析胸腔不同位置的压力响应曲线,伤后6小时解剖观察肺损伤情况。结果7、8肋间靠近脊椎处正压峰值和正压积分值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1),15%压缩比组分别达到(67.6±7.7)kPa和(140.4±20.2)kPa.m s,肺门近心包处压力峰值和其积分值次之;15%压缩比组中5、6肋间隙中线处、膈肌中线处与肺门近心包处的正压峰值与正压积分显著高于8%压缩比组(P<0.01)。大体解剖发现8%压缩比组未见明显肺损伤,15%压缩比组右肺下叶背侧面有弥漫性出血区,背侧第7肋附近出现条状肺出血。结论19m/s撞击时,猪右侧胸腔内不同部位的压力响应有显著差异;高压缩比撞击下,右肺下叶背侧面与肺门近心包处压力峰值和压力积分值高且肺损伤较重;5、6肋间隙中线、膈肌中线和肺门近心包等部位的压力响应与撞击压缩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7.
大鼠肝脏共振频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频下大鼠肝脏共振频率和振动特点,为器官共振损伤及其反应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17只雄性SD大鼠用1.5%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将传感器粘贴在肝脏表面。振动法将9只大鼠以卧姿固定在振动台上扫频振动,最大振幅对应的频率即为共振频率。锤击法将8只大鼠以卧姿固定在用橡皮绳水平悬挂的胶合板上,从下往上锤击板底部,测量分析频谱响应,最大值对应的频率即为共振频率。结果振动法测得在249Hz频率范围内的大鼠肝脏胸背方向的共振频率为3Hz,且在共振频率及其倍频处均出现振幅峰值;在27Hz频率范围内肝脏的振幅都超过了最大峰值振幅的50%,给大鼠胸背方向加以27Hz频率范围的振动,都会引起肝脏较大幅度的振动,都有可能造成共振损伤。用锤击法测得大鼠肝脏胸背方向的共振频率也为3Hz。结论用振动法和锤击法均能准确有效测量大鼠肝脏共振频率,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其他器官和其他动物共振频率的测量。振动法不仅能测出共振频率,还能测出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特性,而锤击法的结果则集中反应了共振频率处的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节段撞击能量与几何参数、几何参数变化与生物力学的相互关系,为评判脊柱损伤程度及稳定性变化提供相应的客观标准,为治疗中采取适宜的生物力学方法提供确切的实验依据. 方法对 18例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进行不同能量的撞击,复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 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结合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进行椎体几何参数及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低能量撞击使节段出现结构"松弛"的现象,椎体几何参数仅角度参数部分出现变化( P< 0.05),表明椎间松弛、椎体无明显破坏.中、高能量撞击使椎体几何参数发生明显变化,中能量组后伸位时前椎体高( AVH)、畸形率 (DR)可基本恢复正常,而后椎体高 (PVH)和椎体直径 (VD)不能恢复正常( P< 0.05);高能量组 AVH和 DR后伸时也可恢复到正常,然而, PVH和 VD与正常相差更加明显( P< 0.01).牵伸作用后,中、高能量组除 VD外,其余线性和角度参数都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表明牵伸能使椎体得到较好复位. 结论 AVH、 DR和角度参数可作为判断脊柱稳定性的指标;而 PVH、后单位高( PUH)不到正常的 85%时,预示着损伤节段结构的严重破坏,为重度爆裂粉碎骨折.牵伸力是满足椎体几何参数恢复的有效生物力学方法.重度爆裂骨折的后伸复位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9.
C57BL/6和BALB/C小鼠创伤反应差异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观察C57BL/6和BALB/C小鼠对相同创伤的反应能力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冲击波致伤C57BL/6(171只)BALB/C(159只)近交系小鼠,观察两种小鼠伤后即刻(0)、1、6,24,72h的死亡率,对两种小鼠的肺损伤严重度进行病理形态学比较。 结果 在相同冲击伤条件下,C57BL/6和BALB/C小鼠伤后72h内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C57BL/6表现出对冲击波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肺损伤程度也明显较BALC/C小鼠轻。两种小鼠内雌雄之间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并且绝大部分动物死亡发生在伤后6h以内。结论 C57BL/6和BALB/C小鼠对相同创伤的反应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这种差异性可能与它们在遗传背景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豚鼠中等强度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后,高压氧和(或)地塞米松+甲钴铵对内耳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32只豚鼠于实验性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3次后,立即分别给予高压氧治疗、肌注地塞米松+甲钴胺治疗、肌注地塞米松+甲钴胺+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各治疗组动物于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21天分别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将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性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后即刻,各治疗组动物ABR阈值明显升高(P〈0.01),治疗21天后呈部分恢复。治疗21天后,各治疗组动物耳蜗毛细胞缺失少于对照组。在上述3种治疗方案中,以地塞米松+甲钴胺+高压氧联合应用对听器损伤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在中等强度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造成豚鼠内耳损伤后,及时给予高压氧吸入及地塞米松和甲钴胺2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听力功能的恢复并减轻耳蜗毛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