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等问题。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出现每周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食物反流,并且24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共26例进行ELGP,其中2例为贲门切除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例GERD患者食管下端裂口直径1.5-3.5cm,平均2.5cm;并食管裂孔疝20例,达77%。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观察后,辅助静脉麻醉,在齿状线下或吻合口下1-3cm缝合,采用环行、纵行或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记录手术前后食管裂口大小、缝合位置、针间距、缝合皱褶数、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缝32例次,其中环行缝合17例次,纵行缝合11例次,环行和纵行结合缝合4例次。两针间距1-3cm,两褶间距为1.5-2cm。每例次1-4个褶,平均每例2.3个褶。缝合后食管裂口平均约1.5cm。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6%(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无效24%。1例感冒患者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术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2cm以上的食管裂孔疝及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均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术程安全。  相似文献   
7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8例,共治疗病变29处.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APC)或针式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 cm处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 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黏膜剥离,部分病变回缩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圈套电凝切除.术中出血用热凝同止血钳、APC或金属夹止血.切除病变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 本组29处病变中,22处病变完整切除,6处病变分块切除,1处病变未能全部切除.胃窦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12/12),胃角至贲门间病变为5/7,食管病变为3/5,结直肠病变为2/5.1例出现术后迟发出血.胃窦病变平均手术耗时最短,为48 min.20例随访1~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技术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及形状确定切除范围,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缺点之一是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预切开EMR(EMR-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圈套器辅助ESD(ESD-S)4种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46例结直肠LSTs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镜下切除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46例结直肠LSTs中,23例行EMR治疗,29例行EMR-P治疗,50例行ESD治疗,44例行ESD-S治疗。中位病变直径2.5 cm(1.2~10.0 cm)。EMR、EMR-P、ESD和ESD-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73.9%(17/23)、72.4%(21/29)、96.0%(48/50)、65.9%(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5.2%(15/23)、69.0%(20/29)、94.0%(47/50)、63.6%(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SD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术中穿孔率分别为0,0,6.0%(3/50),9.1%(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迟发性出血率分别为4.3%(1/23),0,2.0%(1/50),2.3%(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117例(80.1%)患者术后进行了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3.0~26.0个月),其中局部复发7例(6.0%)。结论ESD是结直肠LSTs最理想的治疗方法;EMR可作为直径<20 mm结直肠LSTs的治疗方法;EMR-P和ESD-S作为改良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治疗LSTs上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74.
75.
背景:在胃不同部位内镜粘膜下剥离(ESD)中胃食管连接部手术技术难度最大。Siewert将胃食管连接部腺癌依据起源分为三种类型。目前仅有日本学者报道了胃食管连接部Siewert’s二型病变ESD研究,尚未见将三种类型病变ESD治疗效果统一分析的报道。Objective:评价应用ESD切除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期间,73例患者应用ESD技术切除胃食管连接部病上皮内瘤变。本研究前瞻性的评估ESD技术的可行性,短期结果,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以及ESD术后的补充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73例患者中,68例 (93.2%) 完整切除。切除粘膜最大径平均33.7mm。达到治愈性切除标准的61例患者中,成功随访57例(93.4%)。随访时间为1-56个月,平均24.1个月。1例患者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再发。12例患者未达到治愈性切除。其中有3例水平切缘残留,1例垂直切缘有残留,4例存在印戒细胞癌或未分化的腺癌,1例病人存在脉管或淋巴管浸润,垂直切除残留印戒细胞癌的有1例,未分化腺癌且合并脉管或淋巴管浸润的有2例。在非治愈性切除患者中,1例失访,7例病人补充外科手术,4例病人定期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远端转移。3例出现并发症仅为延迟出血,经过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止血后治愈。结论:ESD是治疗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有效方法,完整切除以及治愈性切除是完全可行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76.
胆管腔内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乳头癌分期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们利用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微探头超声(IDUS)对1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术前进行了检查,测定肿瘤浸润深度并和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了对照。 一、临床资料 从2000年11月到2002年3月,我们对11例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国产氩离子凝固治疗仪不同输出参数对兔大肠黏膜的损伤深度,探讨APC治疗的安全使用范围.方法:以国产氩离子凝固治疗仪对32只新西兰白兔在体大肠黏膜进行凝固,参数选用不同氩气流量(2.0、2.5、3.0、4.0 L/min)和不同作用方式(3 s连续方式和脉冲方式凝固).内镜超声测量结肠壁厚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损伤深度.结果:内镜超声扫描喷凝局部黏膜呈高回声,其余各层回声减低.随氩气流量和输出功率增加,大肠黏膜损伤加重( P = 0.006、0.023).脉冲方式和连续方式对大肠壁的损伤程度有统计学差异( P = 0.030),脉冲方式的组织损伤程度较连续方式轻.结论:氩离子凝固术对大肠黏膜损伤深度可控,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高血糖素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术前胃肠蠕动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拟行ERCP检查或治疗的32例患者 ,按 2∶1随机分为两组 ,高血糖素组 2 0例、6 5 4 2对照组 12例 ,于术前分别静脉注射高血糖素 1mg或 6 5 4 2 10mg ,用富士能电子十二指肠镜观察注射前的十二指肠蠕动次数、注射后蠕动停止时间、蠕动消失持续时间 ,将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①两组注射药物前肠蠕动次数无差异 (Pr >|t|=0 .975 0 >0 .0 5 ) ;②注射药物到肠蠕动停止时间 :高血糖素有效率为10 0 % (2 0 / 2 0 ) ,6 5 4 2组有效率为 91.7% (11/ 12 ) ,注射药物到肠蠕动停止平均时间 ,高血糖素组 2 9.2 5s,6 5 4 2组 2 8.6s,两组无差异 (Pr>|t|=0 .89>0 .0 5 ) ;③蠕动消失持续时间 :高血糖素组 11例平均 19.81min ,6 5 4 2组 15min ,两组有显著差异(Pr >|t|=0 .0 12 3<0 .0 5 )。结论 高血糖素对胃肠蠕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优于 6 5 4 2 ,可以用于ERCP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和总结胃镜下腔内折叠术的配合技术,评价配合技术在这项新的内镜治疗术巾的重要性。方法94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行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118例次,根据是否合用射频治疗分为两期,一期32例次(单纯ELGP治疗),二期86例次(ELGP基础上合用射频治疗)、通过对助手配合方法进行回顾,比较两期器械战障发生率、器械安装牦时及单个皱褶缝合耗时(含排除仪器突发故障耗时)的差异,评价熟练及规范配合技术对ELGP术的影响,,结果一期平均器械安装时间(30±5)min,术中出现器械故障9次:缝线脱出2次、缝合又脱落3次、重新调整针壳和导丝的位置2次、缝合坠子脱落2次。二期改进后器械安装顺利,平均器械安装时间缩减到(5±2)min。仪器安装牢固可靠,术中基本无器械故障发生,二期单个皱褶耗时(30±5.5)min,明显低于一期(45±10.4)min(P〈0.05)。结论助手熟练规范的配合技术对保证ELGP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内镜下局部切除十二指肠乳头病变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局部切除十二指肠乳头病变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内镜下采用圈套器对7例确诊为十二指肠乳病变患者取病变乳头进行电凝切除,部分患者切除后为防止胰管或胆管狭窄放置内支架,切除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定期随访。结果:7例病变全部完整切除。病理结果为腺瘤2例,局部高度不典型增生3例,乳头癌2例。治疗后黄疸短期内明显降低,胰腺炎无复发。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对于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局部不典型增生、早期肿瘤等疗效肯定,并可以避免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