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125I条内照射以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首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经皮肝胆管引流(PTCD),12例患者行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接受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125I条以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组)。结果3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两组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TBil术后4周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胆道通畅时间为(6.50±0.34)个月,长于对照组的(2.40±0.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20±0.48)个月和(2.40±0.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125I条以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临床效果显著,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支架开放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2.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效果.3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支架腔内重建术均获成功,共植入7个裸支架;植入支架后患者的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3d后腹痛均消失.复查CT血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内支架位置良好,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及假腔消失.  相似文献   
23.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迄今为止仍然是临床难以治疗的癌肿.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属中、晚期,仅有15%~30%的HCC患者适于手术切除,而且复发率很高(36%~66%).因此,绝大部分肝癌患者仍需非手术治疗.肝动脉化疗性栓塞是肝癌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疗法.但疗效仍不够理想,临床治愈率较低、需要作反复多次治疗.因此,作者提出经动脉肝癌灭活术的概念,以期完全阻断肝癌组织的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进一步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和生存率.现将临床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顽固性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和脑外科的常见急诊。临床上鼻前腔止血易于治疗,但后鼻腔的严重出血难以控制,文献报道其失败率约为26%~52%。自1974年Sokoloff等报道应用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鼻腔出血以来,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已成为治疗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鼻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成功率达71%~100%。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行常规DSA造影,其中76例因发现病变或病变部分血管显示欠佳,行3D-DSA检查。结果 76例造影中,28例3D-DSA与常规DSA无显著差异,48例不同程度丰富或改变影像学诊断。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3D-DSA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对常规DSA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本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双支架取栓术治疗的5例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包括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 TICI)、术后24 h及7 d的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围术期并发症以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本组5例患者中,3例患者经单支架多次取栓失败后改用双支架取栓,2例直接使用双支架取栓。所有闭塞血管均再通成功,m TICI达到2b级至3级。术后3D-CT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4 h及7 d的中位NIHSS评分依次为9.8、7.4分。1例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3例患者90 d mRS评分≤2分,1例90 d mRS评分 2分。结论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以作为常规取栓不成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室术中智能移动三维导航技术在近肾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复合手术室治疗的7例近肾型腹主动脉瘤患者,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DSA)后将3D重建图像和2D透视图像进行图像融合,标记肾动脉及其他重要血管分支。并对不同阶段不同体位的术中三维导航融合图像进行自动修正配准,根据手术需要,改善融合图像的血管、骨骼背景密度,提高叠加图像上血管可视化程度,精确指导支架释放,实现血管内治疗的准确导航。 结果:7例患者在3D图像导航下行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导丝导管均成功导入靶血管内,单根靶血管导入时间3~22 min,造影剂用量150~180 ml。7例行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分支血管显影通畅,无内漏。 结论:复合手术室三维导航技术可精准标记肾动脉及其他分支血管开口,方便术中靶血管定位超选,对近肾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重度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囊性改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重度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囊性改变患者,均采用PVP进行治疗,分析PVP手术成功率,术后24 h、1周及1、3、6、12个月分别随访患者疼痛情况并记录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个时期的疼痛缓解有效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PVP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出血量1~5 ml,平均2.4 ml;骨水泥填充量为4.5~20 ml,平均8.6 ml。25例中除1例患者因冠心病于术后10个月死亡外,其余24例均完成第12个月随访。术后24 h、1周及1、3、6和12个月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2%(18/25)、64%(16/25)、68%(17/25)、76%(19/25)、76%(19/25)和70.8%(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6,P>0.05)。 结论:PVP治疗严重的骨性椎体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囊性改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分析腹主动脉瘤分体式支架治疗方法及介入前后DSA图像。分体式支架包括两部分:移植物支架以及内部的裸支架。支架植入采用经皮经双侧股动脉穿刺插管途经.12F输送系统。结果:支架植入后术中DSA提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发生。随访CTA示支架无移位扭曲.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分体式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不必切开血管、全麻与降压、扩大了手术适应范围、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陵 《放射学实践》2002,17(2):107-109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在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经过内及钡剂检查来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通过显示对比例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同时对出血处用胶海棉栓塞或用保留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结果:全组11例,其中10例见对比剂外溢1例同时见肿瘤染色,7例显示病理血管。1例未能明确诊断。3例用明胶海棉栓塞治疗,8例采用保留导管灌汪血管加压素治疗,均达到止血效果。结论: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可以快速作出定位诊断,且止血效果好,见效快,并发症少,既安全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