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来源于肠系膜的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块位于小肠系膜7例,结肠系膜6例。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3例,圆形或类圆形4例。瘤体最大直径为2.5-18.4cm,平均约为(10.5±4.9)cm。肿块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坏死8例,肿块内液气平面2例。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轻度一明显强化,肿瘤坏死、囊变、含气无明显强化。按照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方式分为:Ⅰ型:静脉期下降型(8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增粗、增多的肿瘤血管强化,而静脉期强度程度下降,低于动脉期。Ⅱ型:静脉期升高型(5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特点。3例出现瘤体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肠系膜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2.
53.
阜新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属于达乌尔黄鼠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最早见于1946年和1947年有7个屯流行.其中下好力皋、哈达吐为原发疫屯。流行较严重,共发生129例,死亡128例,此后未再发生人间鼠疫。2002年7月中旬当地群众报告,阜新县下好力皋屯上游支流边有茔坟4座,其中3座为1946~1947年死于鼠疫病者的坟墓,沿河床呈品字形排列,由于河水和雨水的不断冲刷,鼠疫坟距离河岸由原来的5m多逐渐减少到30Cm,随时有坍塌的可能。由于目前鼠疫菌在自然界中的保存机制不明,河水又直接流入当地的水库,有造成污染扩散的潜在危险。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经过现场调查,对疫坟进行了迁移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对辽宁省丹东市2015年8月发生的2例间日疟疫情调查处置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导继续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方法 收集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资料、疫点自然情况、媒介监测情况等;收集本次疫情及既往间日疟病例全血,针对间日疟裂殖子表面蛋白基因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对产物测序分析。结果 2例病例为间日疟病例,主动病例搜索快速检测试验(RDT)检测病例周围居民467人,PCR检测103人,结果均为阴性;表面蛋白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本次2例病例病原体间日疟裂殖子核酸序列高度同源,而与本省前几年本地病例则同源性不高,感染来源难以确定。结论 2例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丹东地区存在传疟媒介,下一步应加大监测力度,继续调查感染来源;同时密切关注输入性病例,防止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对2012年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室确诊SFTS患者为研究对象,描述三间分布、临床症状体征,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2012年辽宁省报告的185例疑似病例中,38例实验室确诊感染SFTSV,病死率为5.26%。病例多来自丘陵地区,以中老年、农民为主,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时间为6-10月,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头痛(73.68%)、恶心(65.76%);血常规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减少(97.37%)和白细胞计数减少(78.95%)。分离到的9株SFTSV的S、M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结论 辽宁省是SFTS的流行地区,需提高SFTS的诊疗能力及加强对SFTS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分析和比较18F-FDG PET/CT和MRI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效能.方法 30例脊柱病变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和MRI显像,计算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计算并比较良恶性脊柱病变的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UV.结果 18F-FDG PET/CT和MRI对30例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与84.6%(P >0.05)、94.1%与64.7%(P <0.05)、96.7%与73.3%(P <0.05)、92.8%与64.7%(P>0.05)、100%与84.6%(P >0.05),18F-FDG PET/CT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优于MRI;恶性和良性病变椎体SUV分别为(3.8±0.6)与(1.5±0.8)(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是对MRI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通过分析2001-2011年辽宁省监测资料,描述近10余年辽宁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11年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布病病例资料及各市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1年全省共报告布病病例6008例,死亡2例,发病率波动在0.32/10万~2.50/10万之间,11年间有2个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辽西、辽北的沈阳、抚顺、锦州、营口、阜新、铁岭、葫芦岛等市。3-7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青壮年、农民居多。结论全省布病疫情总体呈现回升趋势,疫情较重的地区及交通便利地区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辽宁省汉滩型汉坦病毒(HTNV)的基因特征及其分布情况。方法在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流行地区收集鼠肺和HFRS患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HV抗原,以RTPCR方法扩增标本中M和S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将HTNV的阳性产物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辽宁省HFRS疫区HTNV主要为黑线姬鼠所携带;从鼠肺标本中扩增出M片段4份,患者标本中扩增出M片段5份,S片段1份;M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辽宁株与Bao14、CJAp267等株同源性最高,为95%~97%,与HTNV原型株76-118同源性为87.4%~89.0%;系统发生分析显示辽宁株均分布于同一支内,与Bao14、CJAp267等株构成一个独立的支系,同属于H4亚型;TL2S基因片段与YaluRiver13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7.1%),与HTNV原型株76-118同源性为91.2%;推导的S片段氨基酸同源性,TL2与Bao14、CJAp93同源性较高,为93.0%~96.2%,与其他代表株同源性多在74.1%~81.6%;而且基于S片段的系统发生分析提示与M片段的分型结果基本一致,与Bao14、CJAp93等株位于同一分支内,为H4亚型。结论目前辽宁省流行的HTNV主要为H4基因亚型,基因亚型的分布相对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60.
辽宁省2001年炭疽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辽宁省2001年炭疽疫情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加强炭疽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报告资料及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报告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历史比较.结果 2001年辽宁省共发生5起炭疽暴发疫情,发生炭疽病人30例.其中单纯皮肤型炭疽27例,伴发肠炭疽2例,合并脑膜炎1例;死亡3例.调查显示,引起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就地宰杀病死牲畜(牛、羊、马、骡等)、医疗人员和居民对诊治和预防炭疽病的知识、常识缺乏,畜间检疫和人畜疫苗接种率低,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5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农村,除1例小学生外,其余病例均为农民,以及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等特点均与历史上该病的流行特征无明显差别.结论 应加强诊治炭疽病的专业培训,对病例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降低病死率.向群众宣传预防炭疽病的知识和常识,建议畜牧部门加强畜间检疫,并协同做好人畜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