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时电解质浓度变化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血电解质分析仪测定70 例HIE 电解质浓度和对照组30 例电解质浓度。结果 HIE 血电解质普遍降低,尤以血钙降低明显。结论 HIE 时,及时测定血钙等电解质浓度,有利于临床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西宁市某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生活视力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测及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生活视力损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8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男性430例,女性372例。年龄35~77岁;文化水平以高中/中专为主,占49.6%,从未吸烟者占61.3%,适量饮酒者占36.7%,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占17.7%,糖尿病病程以>5年为主,占37.3%。检出生活视力损伤197例、发生率为24.6%,其中单眼生活视力损伤75例、双眼生活视力损伤122例;主要原因诊断为屈光不正57例,白内障31例,视网膜病变68例,其他4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1.247)、年龄越大(OR=1.545)、糖尿病病程越长(OR=1.706)、每日主食摄入量>400 g(OR=1.384)、血糖控制水平不达标(OR=3.518)、高血压(OR=2.487)、血脂异常(OR=2.743)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风险更大,体育锻炼≥3次/周(OR=0.738)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的风险更小。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发生率较高,主要受到年龄、糖尿病病程、每日主食摄入量、体育锻炼、焦虑、抑郁、血糖控制水平、高血压、血脂异常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微信互动式延续性护理加强2型糖尿病患者对视力损伤的认知,及早预防、矫正治疗,避免视力损伤。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率较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病LVH患者共17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n=86),咪达普利组(n=84)。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a后用彩色多普勒Penn法测定LVMI,分析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cd并用Halter记录VA发生的情况。结果 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LVMI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咪达普利组治疗前、后LVMI分别为153±18g/m2和140±16g/m2,P<0.01。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QTcd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咪达普利组治疗前后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QTc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氨氯地平组及咪达普利组治疗后前QTcd分别为74±12 ms和65±9ms,P<0.05。治疗前氨氯地平组与咪达普利组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者间QTc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氨氯地平组及咪达普利组治疗前VA恶性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VA恶性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VH患者LVMI与QTcd间有显著相关性(r=0.33,P<0.01)。结论 咪达普利治疗可显著降低LVMI和QTcd,从而降低VA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饮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对36例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2、3、4个月进行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于干预后1、2、3、4个月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饮食干预可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利用三嗪类染料Cibacron Blue F3G-A修饰的吐温80,与磷酸钾盐构建染料配基吐温80-盐液-固亲和萃取体系,从猪心肌匀浆液中分离纯化乳酸脱氢酶。方法:成相染料配基吐温80浓度为15%(其中吐温80中含染料配基吐温80为10%);成相磷酸钾盐浓度为1.49mol/L(pH8.50);匀浆液加入量为体系的1%,一次成相正萃取。将吐温80相保温溶解,改变磷酸钾盐浓度为0.91mol/L,二次成相反萃取。结果:一次成相正萃取吐温80相平均酶活收得率97%,纯化8.0倍。二次成相反萃取,盐水相酶活收得率近100%,实现了酶与吐温80相的分离。结论:三嗪染料配基吐温80-磷酸盐液-固萃取体系,分离纯化乳酸脱氢酶,具有良好选择性和分离纯化效果。对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潜伏期硬膜外产时镇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潜伏期硬膜外镇痛是否存在对母儿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初产妇病历资料,潜伏期镇痛(潜伏期组)124例,活跃期镇痛(活跃期组)共1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程经过、分娩方式及结局。结果两组的年龄、妊娠次数、分娩前一周内羊水指数、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无统计学差异。需人工破膜或催产素加强宫缩、产程中排尿困难需导尿处理和产后尿潴留的比例,及镇痛后下肢麻木、产后出血、胎心异常、羊水变化、脐动脉血pH异常的发生率和Apgar评分异常的比例两组均无差异。潜伏期组中阴道顺产、产钳、剖宫产分别为71(57·3%)、20(16·1%)、33(26·6%)例,活跃期组则分别为89(59·7%)、33(22·1%)、27(18·2%)例(P=0·169);阴道分娩者第一产程时间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分别为(556·8±206·3)min和(558·5±198·4)min,(P=0·950),第二产程分别为(54·0±30·6)min和(53·1±36·4)min,(P=0·860),第三产程分别为(9·1±6·1)min,(8·1±6·5)min,(P=0·276),两组发生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和第二产程中胎位异常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产程图均位于Friedman产程图左侧,潜伏期组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2·1cm,活跃期组每小时宫口开大1·8cm(P=0·091)。结论较活跃期镇痛比较,潜伏期镇痛未增加对母儿的不良影响;镇痛过程中的关键是注意药物浓度,镇痛起始时间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37.
探讨新生儿因性脑病时电解质浓度变化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电解质分析仪测定70例HIE电解质浓度和对照组30例电解质浓度。结果HIE血电解质普遍降低,尤以血钙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38.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与脑电图及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病程估计中的意义。方法对87例有完整临床资料、脑脊液、脑电图检查结果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从脑电图、脑脊液以及住院日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轻重程度与脑电图的异常程度、脑脊液的细胞数以及住院日呈平行关系。结论根据初入院患儿脑电图、脑脊液的异常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9.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pH下,Ca2+、Mg2+对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与心肌肌球蛋白(car-diac myosin,CM)结合作用的影响。求得20℃,cCa2+=2.0×10-3mol/L,cMg2+=1.2×10-3mol/L时,Ca2+-DNR-CM、Mg2+-DNR-CM和Ca2++Mg2+-DNR-CM的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分别为:1.280×105L/mol、1.469×105L/mol和2.237×105L/mol和1.165×105L/mol、1.274×106L/mol和1.848×103L/mol。结果表明:Ca2+、Mg2+对DNR-CM均有荧光猝灭作用,且混合离子能竞争性抑制DNR与CM的结合,而异常的Ca2+、Mg2+浓度增强了DNR对CM的荧光猝灭作用,导致其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40.
陆廷珍《六因条辨》一书围绕温病时疫展开,书中融汇前贤伤寒与温病论述之长,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但流传却不广泛。本文依照同时期温病大家之论述,遥遵仲景伤寒之意旨,并参当代医家之思辨,从传承和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梳理全书内容,发现陆氏师古而不泥古,虽传承伤寒、温病大家之学术,却不将外感病以伤寒与温病的观点截然区分,而是选取“伤寒六经”定病位和“卫气营血”辨浅深的优势,主张将伤寒与温病的思想融合,提出“寒温融合论”辨治外感病的新颖见解;虽传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宗旨,却不仅仅从五行生克等角度入手,而是集病位与浅深为一体,重新梳理外感邪气之传变规律;虽深谙经典之源流,却不奉其为圭臬,批判性地指出疾病之辨的重要性,其“辨病—辨证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当下仍极具先进性;虽谨遵《内经》“冬伤于寒”之论,却不赞同“伏寒化温”之引申,认为“不藏精”才是“春必温病”之内涵。此外,本文还将陆氏之见化为己用,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略加发微,以增强其学术思想的临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